作者:susu
来源:评级的艺术(ID:Rating-Utopia)
先讲个故事吧。几年前,博主尽调一个城投项目,该主体在资本市场上尚有存续债,希望再发一期新债。募集资金用途就是借给财政花。企业地位毋庸置疑,财政、发改领导访谈说安排就安排了(这是当初判断城投地位的重要标准,也是城投所谓信仰的扎实基础)。转折点出现在核心子公司访谈上。企业对接人很为难地表示,子公司是当初政府划拨进来的,我们吧,不实际管理,也没什么业务往来,就是到时间把表要来汇总一下。访谈他们可以,但聊的时候尽量别提发新债,就说是上次债的例行跟踪。当下内心一惊,你这偿债来源很大一部分可是人家的资产啊。
这就引出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偿债分析看合并报表还是母公司报表?
需要明确的是,合并报表只是个“想象的共同体”,现实中并不存在。合并报表里的总偿债资源,只是会计意义上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集团内任一主体(包括母公司)可以自由支配。就像是业已分家的家族,孩子们已经成家立业,形式上,可以把父辈和孩子们的资产、收入、现金流合并做成家族财务报表,但表上的资产却不单独属于任何一家。
如此,父债便不能直接子偿。假设有一天并表家族里爸爸家欠了一屁股债,能直接把账上儿子们的房产变卖抵债吗?显然不能。因为,这个房子并不完全属于儿子,其中有按揭贷款背后的银行,有支付了三分之一首付和装修费的儿媳,有儿子需要支付费用的学校……,爸爸能用来偿债的,是孩子们日常支出之余孝敬的钱;同理,子公司的资产首先要用来保障其利益相关方(债权人—银行或其他朋友,另外的股东—儿媳)的权益,母公司能动用的也只是其中以分红等形式存在的部分。
对于资产主要集中在子公司层面的集团来说,母公司债权人相较于子公司债权人,债券具有明显的次级性。这个逻辑下,俄罗斯套娃式地举债,保障最弱的是最外层的债权人,虽然其资产规模很可能是其中最大的。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现有的评级方法还是会以合并报表为主来计算偿债指标?俄罗斯套娃最外层的风险是最高的吗?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评级的艺术”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合并报表VS母公司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