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愉见财经
来源:愉见财经(ID:fish-finance)
01
前天浦发银行举办了第五届国际金融科技创新大赛,我借作为主持人之便,正好有机会和嘉宾们聊起了数据话题,总结出了以下这些观点。
大家一致觉得今年是“数据大年”,似乎各行各业都在走向数字化转型,而数据资产则成为了这场转型的底层资产。以创新大赛为例,收到的130个参赛方案里,一大半都有数据治理有关。
大家缺数据吗?其实不缺,长期累积在那里没清理的数据大堆大堆,大部分企业不是没有数据,而是,没有能为我所用的数据,不知道怎么挖掘数据的价值。
大家缺数据公司吗?实话实说,大大小小数据公司,从数量上来看已经够多了,光是上海的“大数据核心企业”以及培育了超过1000家。所以真正核心的,不只是追求在数量上再推升到2000家、3000家,而是PK内功。
说得花好桃好不必然管用,把数据价值发挥出来才算英雄。怎样算发挥价值?数据落到具体的场景里、产品中,无非就是:a,精准获客,或产品更精准营销;b,更懂用户,提升服务,客户满意度和粘性更高;c,风险管理与精准定价;d,反欺诈。
你手上的数据对我有用,我手上的数据对他有用,他手上的数据对你有用。所以,要让数据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各执山头肯定不行,得开放流通、共享共振。
但这种话光喊口号是没用的。比如,谁也不愿意白白把自家真正核心的数据拱手送人;再比如,还有一大批数据,连权属都没厘清呢。
所以这里就需要平台建设、机制建设,比如需要确权,需要定价,需要构建互信共赢的模式,还需要有监管的、可靠可查可溯的流通交易环节。
据“愉见财经”所知,在流通环节,虽此前已有数据交易中心的存在,但大家仍感觉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目前市场上也还存在数据的灰色交易、甚至黑色交易。
这两年既是数据大年,恐怕更是数据合规大年。从监管对互联网公司关于数据获取与运用的整治、用户隐私保护的力度来看,就可见一斑。
也正是部分出于对隐私的保护,在浦发的国际金融科技创新大赛上,有一个关于100%过程掌控的“合成数据”参赛方案走到了决赛,我也是第一次认认真真学习了“合成数据”发展到今天最前沿的运用,如何作为真实数据的镜像,既纠正数据可能存在的bias(偏差/偏见),又保护底层隐私不泄露。(这个话题我最近很感兴趣,容我再多学习学习,下次单独写一篇汇报给大家。)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再说到今天揭牌启动的上海数据交易所,大家就更能理解其意义和作用了。上海数交所在上述三个方面其实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在第二点数据流通方面,它就是在探索建设机制、就是交易所本身啊。
第一,它形成了一个数商的体系,这个体系里有数据交易主体、数据合规咨询、质量评估、资产评估、交付等多领域,只有把体系建起来,合规的阳光的交易跑起来, 大家才会来。
第二,它还提供了一整套的数据交易制度,就是针对上文里说的,在这里,可以进行确权,进行数据价格发现与定价,有明确的监管和规则,给数商入场,给交易方建立互信。
这套制度建设起来其实并不容易,要厘清的问题有很多:如,怎样的数据是可交易的?如何界定?就好比公共数据的原始数据是不适合交易的,但经过加工的数据场景和服务应当进行交易等;又比如,数据产品的质量如何评定?比如数据的定价方法是什么?以及涉及数据合约的细节问题等。
官方称,他们确立了“不合规不挂牌,无场景不交易”的基本原则,让数据流通交易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第四,它能提供数据产品登记凭证,通过登记凭证和交易凭证的发放,实现一数一码,可登记、可统计、可普查。
最后借用上海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戴柳此前的一段讲话来结尾本篇: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产生价值;交易,是数据流动的必要条件。
上海已在完善多层次数据交易流通机制。希望在流通中,数据的价值得以放大和体现。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愉见财经”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上海数据交易所是做什么的?| 愉见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