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段棉线
来源:一段棉线的投资思考
这篇文章是我在近期一次交流中的发言整理,信口放言或有不少错漏,如有问题,欢迎读者多多指正。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在零售信贷这类资产上我们的投资做法。包括Pre-ABS和ABS是怎么嵌入到我们这个投资业务流程里来的。
首先,我们做零售信贷资产投资的时候,其实是要看这个东西为什么是能做的,然后投资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其实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它肯定是自上而下的一个基本逻辑,和某些价值投资者看个股是自下向上的研究方法不太一样。做大类投资的时候,我们肯定一上来要考虑投资的大类资产性价比怎么样,性价比无非讨论风险和收益,另外就是如果这个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看看这个市场有多大。其次,要看自身的能力范围,市场上有人做股票,有人做VC,有人做债券,有人做非标,每人都在做自己熟悉的东西,不是说某个投资品不好,而是你是否在做自己熟悉的投资,是否能把资金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对于我所在的公司来讲,在消费信贷这个业务领域有自己的一些传统理解。同时,零售信贷是一个需要信息系统进行充分支持、业务流程高度整合的业务,做这类资产的投资是要有信息系统、熟悉这类资产的投后管理团队等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我所在的机构在这个领域也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拓开一笔,为什么用零售信贷这个词,因为它相对消费信贷,是一个相对更广义的词,或者说是消费金融的一个扩展。消费金融这个词往往会让大家有一个天然的联想,也就是它要和某种特定的消费行为挂钩在一起。但是,本质上来讲,以自然人为债务人的这样一类信贷的资产,它的风险表现是有很大共性的,所以零售信贷是一个更加准确和涵盖性更强的词。
人的很多信贷其实不一定发生在消费的场景中,比方说我现在租的房子,那个房子到我起租的时候,已经作为抵押物第三年了。老板是做石材生意的,那个房子一直作为抵押物漂着,一直在做资金周转,随着房子不断的升值,今年能借300万,明年可能能借500万。对于他的经营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资金来源。这笔钱可能也不全用在了经营周转上,可能也有一部分用于了借款人的消费,但这绝不是一笔典型的消费信贷。这类资产的总量规模很大,所以,下面我会用零售信贷描述这样的一类资产。
零售信贷投融资本身的痛点在哪儿呢?这个行业发展几年下来,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有一些专业团队做的很不错。房、车、信用类贷款这些领域都已经跑出来了一些公司,这些公司很典型的特点就是所有环节做的都还不错,资产能力,风险控制都还不错,但融资就做的很弱。这些公司的业务为什么可以转得起来的,是因为经营现金流在持续运营一段时间后会持续转正,只要现金流维持可持续的正向流入,这个业务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对于金融业务来讲,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是流动性,现金流是正的,就可以一直做下去,风险也往往可以进行相对稳定的控制。
但这些公司的资本实力都不太强,5、6亿的实缴注册资本金算是资本实力很强的公司了,小一点的个把亿,银行基本上给不了授信,其他金融机构也没办法给债性的融资。最近华菁证券的总经理刘威总就在谈话里提到了这个问题,这类新兴公司的债性融资,哪怕是一些带股性的夹层融资在中国都是非常缺乏的。再看看股权融资,这类公司每次进行股权融资可能融的量都不大,或者在发展早期,创始团队往往不愿意过度稀释股份。最后的结果就是无论是股权还是债权融资都很难。扒开来看资产负债表,右边都不能动,所以,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也就是自己的资产来融资就变成重要诉求。但由于这些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普遍比较小,做不了那么大的包,就只能通过Pre-ABS,和外部资金一起来做资产。当然也有一些其他途径,最典型的就是有大腿的公司可以进行股东借款。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已经得到金融机构认可的机构还可以以助贷、联合贷这些方式做业务。但总体来看,这个领域开展投融资业务困难的痛点非常明显。
下面再看看零售信贷业务的风险主要是什么。零售信贷业务的风险来源和对公业务非常不一样。对公的风险主要是主体风险,也就是主体的信用风险。但是做零售业务的风险非常不一样,主要是三大类风险。
第一,信用风险。
我做一个给放贷款的业务,第一步一定要考虑这个业务本身是不是可持续的,在零售信贷这个业务上来讲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的问题要讨论你这个借贷交易本身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你对于欺诈这件事情,就是这个借贷交易的真实性是不是能够进行把握。这个贷款人从第一天就是来骗钱的,这就有很大的问题,这笔业务一开始都是假的,压根谈不上什么资产质量的问题。当然说单一的贷款人并不准确,现在主要都是欺诈团伙作案。欺诈风险的判断,在不同的业务场景里会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在类似的业务场景里,针对不同的细分业务类型也有很多判断方法。但作为一个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行业来说,欺诈和反欺诈的攻防是不可能终结的,这个行业永远会处于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交替成长的状态。
当交易的真实性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问题。你做放贷款这个买卖,哪怕做年化500%的高利贷都是要考虑这个问题的。并不是所有产品的借款人都具备较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比方说校园贷。校园贷这个产品,因为学生没有收入,每月还款额度在生活费中占比又不低,还款来源直接就退到父母支持这一第二还款来源上了。人大普惠金融研究院今年出了一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里面就提到目前大学生有40%进行借贷消费,中西部比例更高,这个比例是不低的。所以校园贷这个产品最核心的风控逻辑上来就肯定是把控还款意愿。但是,还款能力相对缺位的业务是不是不能做?不是,但是要充分考虑信用风险。判断信用风险还是要在保证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考虑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这两件事的。当然,借贷这个买卖从来就不是一个纯商业层面的问题,这里面也有产品适当性和借款人准入适当性的道德问题。一个买卖是不是能做,要综合商业可行性和道德合理性通盘考虑。
第二,破产违约风险。
这些经营零售信贷的公司做的盘子相对于其资本实力来说都比较大,为什么会强调资本实力,因为这些公司往往开展业务的时候都加了兜底,既然加了兜底,那你的管理报表就是实际的资产负债表,就得按照资本充足的视角考察你的业务。你的实际杠杆率越高,破产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因为实际杠杆比较高,你的资本实力没有那么强的时候,你就是有可能受到外面的风吹草动,或者你自己业务上的一些调整,再或你的商业逻辑失败了,导致这个主体出现丧失服务能力的情况,也就是出现不能履约的信用风险。
所以,这个投资过程就是大家在持续互信的基础上做不断的沟通、了解,通过投后跟踪,持续看你的偿债能力怎么样,要把投前和投后跟踪的尽职调查持续的做扎实。
第三,操作风险。
很多做对公业务出身的同事很容易忽略操作风险,在对公业务上,操作风险往往不太会导致直接的信用风险。比方说信托公司或者资管公司,每个项目上面开俩账户,一个监管户,一个托管户。后台运营部管好几百个账户,大的公司甚至要管几千个账户。开完这些账户以后,客户可能就提前还款了,也没人和项目组的同事说。运营部门的人其实也不知道,他不会天天查这些账户的流水,项目的流水也不会关联到个人的手机账户上,所以他也不会收到什么短信通知。半个多月以后突然发现,为什么这个账户里多了三千万,哪儿来的?不知道,回头一查才发现客户早偿了。那这个项目最大的损失可能是半个多月资金趴在SPV里本来应该做做协议存款的利息。是不是会出兑付风险?当然也有可能会,但可能性非常低。
但是在零售信贷领域,同样做一种业务、面对同一个客户群体的人,坏账情况可能会天差地别。都是做车贷,有的机构可以非常稳定的持续运营,静态不良率可以稳定在百1百2,也有些机构进入市场半年就死掉了,它的坏账率可以高到百分之几十。大家千万不要相信分母是存量的动态不良率数据,这个数据会被持续冲稀,当然发展势头保持不错的时候这个数据也有意义,因为问题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但更准确的数据是拉出来看静态不良率。一手车做的最好的千几到一点几之间,二手车做的最好的百1到百3这个水平,基本上就是这个水平了,就是做得很不错的。
为什么同样做一类业务的时候不良率有这么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产品设计时在操作流程上留下了很大漏洞,或者信贷政策在操作层面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零售信贷领域里,操作风险会直接导致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最后的表现就是出现坏账。这是零售信贷和对公信贷非常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所在的机构在做项目尽调时,抽查的每笔业务都要做穿行测试,去看从进件到出单,每个环节是怎么样的流程,是谁在做这件事,每个环节的执行是否严谨,来判断操作风险的大小。
经营零售信贷这个业务最后能不能做起来,主要看什么呢?
从我们业务实践来看,短期发展要看团队。一个零售信贷产品设计的合不合理,客群抓的准不准,融资能力强不强,都和团队息息相关。这点和对公业务又是不太一样的地方,对公业务很讲究“关系“,当然不是贬义,是指对公业务涉及很多机构层面的互信和人的黏合成分,也有很多机构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口碑在里面。但是零售业务不是,团队的技术水平和融资能力的水平差异就导致一家公司或一个业务板块短期内的业务能做的好还是不好,这是非常讲技术、讲流程、讲执行的一个行当。所以我们投资时非常强调团队背景。放贷款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买卖,一个良好的团队必须要有非常深入的信贷行业背景,同时又要能够熟练在风险识别、资金资产管理等领域运用新技术。
中长期有两样东西非常重要。第一,公司流动性的获取能力。毋庸置疑,这些公司都是做金融的,信用风险是大家最强调的导致公司fail的根本原因,但它往往不是导致公司倒闭的直接原因。比方说像雷曼,我们做投行出来喜欢举雷曼的例子,雷曼最后清算该付的税费都支付完了还剩了不少净资产。当然雷曼倒闭的时间点确实资产恶化了,值不了那么多钱。但这是不是那个时间点是直接导致公司倒闭的原因?不是,它很大的原因都是从市场上拆借非常短期的资金,用几天久期的负债撑一个几年久期的CDO。突然市场上有一天说,雷曼要倒了,第二天所有的交易对手都不跟你做交易了,你可能这个盘子里面很大比例的负债都清偿不了了,立刻就进入破产清算环节了。当然资产和负债的适当错配是优化资源配置非常重要的手段,但当资产和负债过度错配时,流动性风险的集中爆发往往是击垮金融机构最直接的原因。E租宝是更极端的例子,假如这家机构没被人举报,它还能继续骗钱,这家公司不一定在去年倒闭,可能是今年倒闭,可能是后年倒闭,只要他能继续把这个骗局滚下去。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经营负有清偿义务的资产负债类金融业务的本质就是在净收益累积为正的前提下做流动性。所以,对于放贷业务来讲可能存在很多短期内的问题,但只要现金流没有断、是一家有能力和有意愿做好业务的公司,就可以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如果说现金流断了,再好的业务模式、再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再时髦的业务理念都不能挽救业务本身。
另外一个是公司治理结构。像去年以来我们看到过很多案例:上市公司下面主营业务不赚钱了,招过来一个团队做房抵贷,做现金贷。如果这个团队跟公司之间是一个很好的绑定关系,这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零售信贷业务的团队非常重要,团队走了,这个业务就散了。对于这类公司来说,如果和团队的绑定关系不足,团队在这儿赚一票就走了,走了以后还留了一堆存量资产,资产就很有可能会在存续期出问题。所以,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也是我们投资时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要看到公司团队、股东利益、外部债权人利益和业务本身发展逻辑是一个相对一致和高度绑定的关系,这才行。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Yamy”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