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su
来源:评级的艺术(ID:Rating-Utopia)
近日债券市场各种背锅、甩锅的文章。我们已然从“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式的内省文化,过渡到“怪天怪地怪空气”的外向文明。其中不乏脑洞大开的说法,比如建议要求评级公司应该对自己的评级结果承担无限连带赔偿责任。也就是说,若投资级以上的发行主体违约,相关的评级公司应该承担投资人的部分损失。
我不想笼统地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也无意深究到底违约该怪谁。我只想说,这个建议与评级的本质不符。而以结果来监督管理评级,并无益于解决目前的问题,甚至会恶化现状。
首先,评级是对企业未来偿债能力和意愿的预测。即在未来某个时点上,企业可动用的现金流能否覆盖到期本息以及届时其是否有意愿兑付。未来的能力和意愿能准确预测吗?显然不能。所以评级更多的是基于一定前提假设,对企业未来到期无法偿付债务可能性的判断,实质上就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看法”。
其次,评级是对企业违约可能性的“排序”。信用等级并不直接对应违约概率。所谓国际评级的“主标尺”,更多也是基于违约的频率而不是概率。简单说来,就是在历史上类似情形下,有多少个评级在这一档的企业违约。而在违约数据不足的我国,更无法实现级别一一对应绝对的违约概率,只能是风险的相对排序。假如现在有100家企业,信用得分从1到100分布,请问前百分之多少应该在AAA,多少AA+,多少AA……又该呈现什么样的分布?
再次,世界上不存在100%不会违约的主体。国际AAA评级的主体,历史上也出现过违约;而同期,一堆BBB的企业却正常兑付。这能说明评级公司不专业吗?体检指标再健康的人也可能突发疾病或被传染不治之症,而再羸弱的人也可能扛过一次次病危通知,这就是概率的魅力及威力。评级的专业不是体现在按顺序排队违约:先AA,再AA+,最后AAA;而AA没大面积违约之前,AA+就不能违约,AAA就更不能违约。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在任何时候,AAA的违约主体比例都远低于AA+和AA。
最后,金融机构核心业务就是经营风险。与房地产的三要素“位置、位置、位置”相对应,金融的三要素是“风险、风险、风险”。世界上哪有无风险的投资?如果真以出现违约事件来考核评级公司或者内评,机构和个人理性的选择就是尽可能从紧,保守到国债都要仔仔细细论证好多天。而这真是我们想要的“独立、客观、专业”的评级吗?这种评级对主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意义何在呢?
我想强调的是,评级公司的问题不在结果,而在过程。评级公司将市场上的主体进行信用风险排序,受限于可供选择的是级别空间(AA起),无法精准呈现信用分数。因此级别泡沫、区分度不够,都不能说明评级公司不专业,核心还是展示空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评级公司完善及披露评分体系远比直接以结果惩罚有用。如果说债券市场是高考,评级公司作为阅卷老师,按照自己对主观发挥题的“判断”给出分数,而金融机构作为高校,在普遍扩招的情况下,也是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确定录取分数线。这才是金融体系下应有的专业分工,而不是内外评一起重复劳动,出了问题各种背锅、耍锅。
总结一下,评级的本质决定了对评级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应该是过程导向型,而不是结果导向型:你可以有不同的结论,但请展示论证过程。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评级的艺术”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