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su
来源:评级的艺术(ID:Rating-Utopia)
要想提升思维质量,两个要点:一、概念清晰;二、概念间的关系明确。
什么是“需求侧改革”?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一、什么是“需求”,为什么之前提“供给侧”,现在说“需求侧”?二、什么是“改革”?之前提的都是“需求侧管理”,为什么现在说的是“需求侧改革”?
付不起的“需要”不是“需求”,有付费意愿和能力的“需要”才能构成“需求”。建立在稀缺资源基础上的供给,遇上人类永不满足的欲望,严格说来不应该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这所谓的需求不足,是供给大于有付费意愿和能力的“需要”,因此一般会说“有效需求”不足。
供给侧对应“效率”,需求侧则对应“分配”。“朱门酒肉臭”,不是酒肉供给过剩,而是冻死骨们没有买酒肉的能力。酒肉臭了,怎么办?如果在供给侧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减少酒肉供给,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果要在需求侧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通过财富再分配,提升付费能力和意愿。资源要再分配,一定会触及既得利益,是谓“改革”。
“需求侧管理”对应“总量调节”,“需求侧改革”重在“结构优化”。“需求侧管理”的核心是:大家都不花钱,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怎么办?政府来花,从而消化相对过剩的供给,带动经济增长。“需求侧改革”的核心则是:有效需求不足,怎么办?政府通过改革来调整需求的结构。在这个转变中,政府从花钱的主力,变成“助推”大家买买买的催化剂。因此,营造一个让大家想花钱、能花钱和敢花钱的氛围,或将成为未来政策的发力点。
“需求侧改革”可能的方向预测:
一、“想花钱”重在对“需求痛点”的满足。我国已进入人均万亿美金社会,消费升级下,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会成为未来非常好的赛道。
二、“能花钱”重在对收入的提升。消费是收入的函数。通俗点说就是,赚得多才能花得多。要想让大家花钱,得先让大家赚更多钱。因此,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需求侧改革”的应有之义。
三、“敢花钱”重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华人社会普遍储蓄率高,除了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很容易归因的就是:社会保障相对较弱。人生面临众多确定性的支出(买房结婚、养小送老的压力)和不确定性的风险(失业、生病等突发事件)。储蓄以应对未来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国人“不敢”花钱。因此,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很可能是未来大力发展的方向。
“需求侧改革”会对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一、利好消费类、保险等行业。这个逻辑上面已经简单说明,不再赘述。
二、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压力凸显。伴随收入的增长,企业人力成本会显著上升;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评级的艺术”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需求侧改革”下的风险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