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消金社
来源:消金社(ID:xiaojinshe8)
近几年,随着网贷兴起,无数人深陷在债务泥潭中无法自拔。
他们中的大多数举债无数,到头来,可能自己都不记得“撸”了哪些平台。
这也给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留下诈骗的空间。
这些诈骗团伙冒充催收人员,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向借款人催债。
事实上,这种诈骗方式并不新鲜。
但随着疫情缓解,催收行业复工,这些打着催收名义诈骗的团伙也开始“浑水摸鱼”,泛滥起来。
相关报道显示,这些诈骗团伙中还有一部分成员,曾经是真正的催收人员。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借款人上当受骗。
碰瓷式诈骗
爆通讯录,是网贷催收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而现在,爆通讯录同样也成为以催收名义进行诈骗的团伙最常用的武器。
近几个月来,有多名借款人反应,自己遭遇了诈骗。
消金社总结发现,诈骗人员以催收的名义向借款人拨打电话,并以“爆通讯录”威胁,要求借款人“还款”。
“说我借了无优花,下午四点前必须还清,不然就要爆通讯录。”借款人小吴表示。
在骗子的指导下,小吴添加了骗子的QQ,并下载了骗子要求下载的APP。
让小吴惊讶的是,下载的APP里真的有自己的借款3000元的信息。
那么借款APP中,为何会出现小吴的借款信息呢?
4月23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检察院受理的一起47人组成的犯罪团伙冒充网贷平台催收人员诈骗案件中提到:
诈骗人员登录查询平台后台录入被害人的姓名、手机号码、欠款金额等信息,然后再把链接通过微信发送给被害人,被害人打开链接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就能查询到相关的欠款记录。
但幸运的是,小吴核对自己的银行账单后,发现没有收到过这笔款项,很快就反应过来自己是遇到诈骗了。
据统计,这些团伙还曾以易顺花、优惠花、无忧虾借、易分期、随你花等名义实施诈骗,贷上钱、360借条等知名平台也曾成为他们冒充的对象。
不同于小吴遭遇的诈骗团伙,其他团伙的诈骗成本更低。
他们没有仿冒的APP,会要求借款人通过链接或财务微信“还款”。
“他说由于平台收费过高,被银监会下架了,导致信息封存在App里。” 另一位借款人表示,诈骗团伙会以各种理由拒绝借款人自己登陆App查看。
有借款人提供的截图显示,点击诈骗团伙提供的链接后,会显示收款人的名称和账号。支付步骤显示,借款人可以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账还款。
事实上,除了“威逼”外,“利诱”也是这些诈骗团伙常用的伎俩。
受到疫情影响,很多借款人收入状况不良,出现协商还款的需求,也让诈骗团伙钻了空子。
他们打着平台催收人员的名号,以“利息减免”、“本金分期”等优惠,诱导借款人按照他们的要求“还款”到私人账户中。
“还款肯定是还到银行或者贷款公司的对公账户里。”一家催收公司的合伙人柳林说。
另一位负责银行信用卡催收的催收从业者余白也表示,“还款是还到债务人本人名下信用卡,一债一卡。”
这种通过私人账户还款的诈骗方式,看起来漏洞百出,但仍然成功骗到很多人。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诈骗足够“精确”。
首先在诈骗对象选取上,他们只选择曾经有过借款行为的借款人,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借款数据,进行诈骗。
其次在诈骗方式上,会借用催收常用的手段,并模仿催收人员“恶劣”、“蛮横”的态度让借款人信以为真。
即使这两个步骤没有“诈”到借款人,他们还会有后招,会采用短信验证码轰炸等方式让借款人“投降”。
事实上,这些诈骗团伙之所以能做到以假乱真,让借款人信服,或许与部分诈骗团伙的成员是由真正的催收人员“转行”而来有关。
催收人员转型做催收诈骗?
“早些年的时候,我在外地做过正规催收,有了一些从业经验。”上述赣榆区检察院受理的诈骗案件中诈骗集团的头目刘某甲说。
他表示,由于觉得自己带人能够赚得更多,就通过在网上购买一些网贷人员的信息,组织几个人开始冒充网贷平台委托的催收人员进行诈骗。
一般情况下,委外催收后,银行或贷款公司会向合作的催收公司提供借款人信息,而这些借款人信息又会被分配到具体的催收员手上。
“银行或者贷款公司会提供借款人预留的所有信息。”柳林告诉消金社。
他举例道,催收公司能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借款人的身份证信息、手机号、住址、工作单位、紧急联系人等。
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行业,催收行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大。
柳林说,基层员工能做满一年的不到20%,管理层会长久一些。
另一位催收从业者余白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表示,这是由于催收人员需要掌握的东西多,对综合谈话技巧有一定的要求,“压力普遍较大。”
掌握了充分借款人信息,再加上人员流动性高,是否就增加催收人员转型诈骗团伙的可能性?
对于这种看法,上述两位催收从业者都给出否定的观点。
“催收人员就算诈骗也骗不到多少钱,他的犯罪成本高于收益。”柳林说,也是因为如此,催收公司内的员工去诈骗,基本上是极少数的“个例”。
为了杜绝借款人信息外泄的,催收公司内部也会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办公区域严禁带手机相机等拍照录像设备,网络为内部局域网,计算机所有外接接口禁用,办公室24小时无死角监控。”余白告诉消金社。
柳林说,催收公司有专门的作业系统,员工只能一个一个案件去看并在系统内操作,不能批量导出和拷贝。
事实上,对于催收人员诈骗事件,所有的公司都在“严防死守”。
柳林说,一旦这样的事件出现,对相应的项目可能会有“灭顶之灾”的风险。
有从业者认为,所有信息不对称的行业都会有诈骗,上述诈骗团伙成员中,真正从催收行业转型的并不多,他们只是借用“催收人员”的名义而已。
红河自治州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在相关的宣传文章中提到,假冒贷款平台的催收人员能准确说出用户身份信息,是因为:
一般这些人以前都是做催收工作,不做以后偷走一部分借款人资料;也有人从不法渠道获取借款人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综合多地警方和媒体对相关诈骗案件的梳理发现,诈骗团伙成员真正从催收行业转型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从非法渠道获取借款人信息后实施诈骗。
也就是说,和其他电信精准诈骗并无二致,催收诈骗的根源依然在于“信息泄露”。
信息泄露何时休?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反诈骗专家曾表示,至少有50%以上的诈骗案件跟个人信息泄露有关。
他指出,犯罪分子利用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诈骗,普通人在多数情况下无法自我保护。
消金社了解到,目前信息泄露的源头一般有三个:
一是网站漏洞,这是黑市上流通的个人信息的主要来源;
二是针对个人用户的木马病毒、钓鱼网站和伪基站;
三是无良商家的“内鬼”和技术黑客。
但现实情况是,在精准电信诈骗案例中,追溯信息泄露源头并不是一件易事。
以上述催收诈骗为例,被诈骗的借款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接听到的诈骗电话归属地也较为分散。
不仅如此,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多个贷款平台都曾留下过个人信息,因此很难确定信息泄露的源头。
相比于其他行业,出于风控的需要,金融行业会掌握的用户信息更加“全面”。
除此之外,贷款软件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
当然,借款人信息泄露的源头甚至可能不是网贷平台,有些信息可能在借款人点击链接“测额度”、“测信用”的时候就已经泄露出去了。
例如曾经盛行一时的信贷经理抢单软件,就会通过测贷款额度的短信链接收集用户信息后,付费推送给信贷经理。
在用户信息交易暗网中,这些贷款信息也相当值钱。
有调查发现,根据新旧程度不同,贷款超市和现金贷互相倒卖的数据,每条价格最高能达到3元。
这也为诈骗团伙实施诈骗,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可能性。
自疫情以来,针对网贷老哥们的收割一波接着一波。
先是反催收联盟、协商还款,紧接着是大数据查询软件,而现在这些催收诈骗
也将目光锁定在借款老哥们身上。
这些深陷债务泥潭无法自拔的老哥们,如今成为多方抢夺的“肥肉”。
在这场游戏里,不知道到底谁“撸”了谁。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消金社”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