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su
网红城投挣扎着还本付息之后,市场一片欢腾,果然吧,还是城投靠谱。民企技术性违约后必定伴随大量恐慌式抛售,但城投技术性违约之后,信仰反而更加强化。
在大量城投非标违约后,市场还是坚信城投债不会违约。怎么可能呢?那可是政府信仰。一旦一家城投债打破刚兑,金融系统就会呈现多米诺骨牌式的坍塌。现代经济是靠债务(信用)推动的增长,投资拉动型经济靠的就是政府信用。一旦信用体系坍塌,那可就是经济萧条,政府绝对不可能允许这种情形出现。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当年粤海集团、各省信托公司与中国主权信用的绑定,在国际投资人心目中也是有着貌似坚不可摧的信仰,不也该爆爆嘛。监管要打破的就是这种将特定企业与地方政府绑定的刚兑思维。民企已然没有信任、国企、央企、银行的信仰均被打破,城投如何独善其身?如果任何一个区县级平台都是政府信用,那么作为中央政府的基层派出机构,享受着中央政府的信用输送,凭什么可以获得10%以上的收益?因此,打破对城投的信仰是迟早的事,即使半年不会、一年不会、三年也会、五年更会……毕竟长期来看,任何主体大概率都会退出历史舞台。
你可能会说,长期没有意义啊,毕竟咱都没了。确实是,理想化的债务化解方式是以时间换空间;同理,理想化的投资策略不也是以时间换空间。投他个30年的债持有至到期,咱都退休了债还没到兑付期,自然就没有违约的隐患。所以监管现在最理性的选择不是爆雷而是拖,事缓则圆,最终靠时间来冲淡风险。
但别忘了,时间能冲淡风险,同时也能积聚风险。而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不切断城投公司与地方政府的信用输送链条,加强对地方政府的预算硬约束,地方政府不断累积的巨额或有负债,会最终无限加剧经济体的脆弱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不要低估了监管打破刚兑的决心。
刚兑打破的触发点很可能就在博弈的薄弱环节。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政府”或“市场”这个行为体,都是各有自己利益考量的机构和个体。政府与市场之间早已不是,或许从来就不是“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而是在条条(中央-地方)块块(部门之间)的制度框架下,围绕不同议题展开的联盟式博弈。
很多时候,我在想,在我们这个实用主义文化的语境下,信仰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我们能用黏糊糊的糖去祭灶神,为的是贿赂神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据传当年香港股市大跌,第二天街上就扔了好多关公像。这种风雨飘摇的所谓“信仰”,可能叫“幻想”更为恰当。城投债现在何尝不是?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评级的艺术”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