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债券球
来源:债券球(ID:bonds-ball)
今天看到一篇关于某评级公司可能大幅调整评级的文章,当然调整方向肯定是向下。就之前评级市场的乱象,评级进行一次系统性调整的确有需要。不过在认真看了一下正文之后,感觉还是有些意外,比如信用债最稳健的群体、也是信用债的基石——城投,居然没有一家AAA,笔者在此不得不引用星爷的一句台词:“有没有搞错?”
笔者以为评级的核心主要在于两点,分别为:违约率和利率引导功能,而我们目前的评级体系在这两方面均存在较大缺陷(具体可以参照笔者的文章《理性看待是否应该取消评级》)。
信用债、信用债,肯定不会违约的债券,就不应该称之为信用债。正因为如此,评级符号才具备了生存的基础,不同的评级符号,层级从高到低,代表着可能的违约率从高到低。
我们目前的评级在违约率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1、总体评级水平整体都很高,大多集中在AA及以上;2、高评级违约频发,AA、AA+,甚至AAA的都在不断发生违约;3、风险指示滞后,此前大多时候,经常看到某家企业要出事了,评级公司能做的工作就是不停的下调评级,难以领先于市场给出风险提示,并及时调整评级。
直到现在,评级在利率引导功能还是有些紊乱。正常来说,同样评级水平,同样的品种,同样的期限,逻辑上来说,可能会有差距,但是最起码差距不大。但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比如代表最高信用等级有些AAA发行利率比低评级的高,甚至存在发不出去的现象。
如果调整后的评级体系能够良好的控制相应评级符号对应的违约水平和价格区间,那么就可以被认定为良性的评级体系。
(一)城投和产业类行业如何适用同一套评估体系
城投,如果跟产业类行业采用的主要指标体系差不多,在笔者看来,那本身就是一个笑话。话说,在国内债券市场深耕多年的评级公司不可能不懂。城投主要靠当地政府,产业主要靠企业自身的运营情况,城投更多依赖外部,产业更多依赖自身,城投定性的东西或许更多,产业则定量的因素则会更多一些……
在此情况下,新构建的评级体系,如何实现城投A和产业A相同的指标效果,就非常考究了。如果到时候出现城投A在评级为A的违约率体系中只是充当分母,而分子主要为产业A的时候,那么最终的结果就跟之前的情况一样,再次让市场贻笑大方。
目前,评级公司不管是初评,还是跟踪评级,主要依赖的还是企业提供的材料,材料是否充足,笔者不好评价,但是是否及时,这点一定是存疑的,否则,不可能存在评级公司短时间高频率或者大跨度下调企业的评级了。
就此,以笔者的经历来看,对企业信息来源最快的正常是企业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再直接一点,可以说是银行。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发达到相当地步的时候,评级公司难以第一时间获取关键信息,对企业信用进行评判的时候,评级公司是否可以考虑与各大银行合作,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信息来源体系?
(三)充分考虑利率引导功能
笔者以为一个良好的评级体系下,同样的评级符号,同样的品种,同样的期限,差不多的发行时点,最终的发行利率应该差不多。如果调整后的评级体系,最终出现的发行利率差异较大,那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评级收费目前主要是向发行人收费,是否应该转向投资者收费?笔者以为,评级公司应该积极探索。通俗一点讲,向发行人收费最大的弊端,就是端人家碗,受人家管,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听话,没有给出发行人理想的评级,那么很简单,换人即可,除非大家给出的都差不多,可以说评级公司很被动。而向投资人收费,只要评级公司给出的评级足够客观,投资人买账,收费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目前因为评级市场种种乱象,导致现有的投资人对外评普遍不怎么买账,最终纷纷建立自己的评级体系。
虽然国内现在投资人付费的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是最起码已经有机构开始探索,作为身份闪亮的几大外评公司更没有理由不进行探索。这里还有一句,笔者认为这个行业,如果在这方面不主动进行探索,最终被评级市场淘汰的概率很大。
这么多年,即使偶尔出现一些信用事件的城投债,但是最终也没有违约,信用债市场投资的信仰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在很多行业都出现过违约的情况下,这个行业居然没有AAA,讲真,评级公司自身感觉这说得过去吗?自私一点来说,你评级公司评级符号,过去这么多年如果不是城投给你评级符号做分母,你的违约率会有多高,你的收入会少多少?
举个具体例子,笔者是小绵羊的人,我们小绵羊省的苏州城投凭什么配不上一个AAA?从违约率来看,如果苏州城投违约,基本全国的城投能够活下的没有几个了吧?从利率来看,有几家企业的利率能够比苏州城投还低呢?
(六)不要搞噱头
噱头这种东西,在评级行业是实在不应该出现的东西,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增加一点噱头对发行人信用能力毫无影响。比如:你搞个碳中和、绿色债,企业的信用能力就增加了,不是很搞笑的事情嘛。
政治正确本身没有错,响应国家号召更是应该,但是作为评级机构得回归本源,你是做信用评估的,你可以适度引导,但是你不能偏航,大大都在提醒我们,咱们要不忘初心。
匆匆码的字,未必公允,供参考。不管是否合适,最终都希望评级公司经过调整后的评级体系能够客观反应违约率,同时兼具一定的价格引导功能。否则不管用什么英文字母代表的,看起来只能唬唬外行人的XXX评级系统,最终只能成为一张画皮。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债券球”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评级体系调整应当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