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su
来源:评级的艺术(ID:Rating-Utopia)
近日债券市场着实让信评人员抓狂。恍惚就在一夜之间,信仰动摇了,逻辑不再了,失望、愤懑下开始各种封杀。区域、行业信用似乎都面临急剧收缩的态势。
于博主而言,反思比情绪宣泄更重要。近期的AAA国企违约,或许反应出现有评级思路的“立场错位”。
目前企业偿债能力分析聚焦在“资产”上。投资就是投企业的未来增长。格雷厄姆说,市场短期来看,是投票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企业靠盈利发展,靠现金流生存。如此,静态来看,资产规模在评级中就很重要;动态来看,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就很重要;极端情形下,资产的变现能力对债务的“清偿”就很重要。
聚焦“资产”评估偿债能力有两个重要前提。一、资产是真实有效的;二、资产的使用、变现和分配是“可知”的。不翼而飞的现金、大量高估的闲置资产、无望回收的应收款项等,均说明第一点并不是“理所应当”的。
第二点是聚焦“资产”评估“立场错位”的集中表现。资产的盈利、获现和变现能力都很强,但跟你(债券持有人)有关系吗?企业是系列契约的组合。金融债权人(银行、非银)、经营性债权人、管理层、员工、政府、大股东、小股东……,均以不同的契约约定享受企业资产带来的收益。与之相伴随的,对于资产的使用和变现,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有不同的“权力”,也享受不同的“权利”。
聚焦“资产”对企业的未来进行评估,是站在实际控制人立场的分析视角。巴菲特为什么那么在意“每股净资产”,因为他的很多投资都是直接把企业买下来,自己“说了算”。博主也是前不久才反应过来,巴菲特所谓的要找“连自己”都能经营的企业,并不是“弱者思维”。毕竟,拥有结构性优势的企业,如果遇上不太靠谱或不太能干的管理层,巴菲特会直接将其换掉,需要的时候甚至自己亲自下场,这哪是“弱者”的打开方式?
固定收益对应的本就是“弱势”人设。那么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就不能聚焦“资产”,而要将很大的注意力放在利益相关方对资产的“权力”和“权利”上。这就是博主为什么一直强调,相较于资产负债表左端资产的分析,右端权益和负债分析更为重要。毕竟,谁是你的朋友,谁是你的敌人,是危机时刻资产争夺战的主要问题。
右端权益和负债背后的博弈,正是“公司治理”研究的课题,而非玄学。公司治理旨在解决两大核心问题:如果管理层侵害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怎么办?如果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害小股东、债权人和其他相关方的利益,怎么办?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评级的艺术”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别把自己当“实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