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投拓江湖团队
来源:投拓江湖(ID:toutuoJH)
昨天的时候,大家的朋友圈想必都被一个重磅的事件刷屏了,那就是住建部的一个新征求意见稿,关于征求城市更新里面防止大拆大建的文件。
征求意见稿发文原图如下:
文件正文,大致的内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拆除旧城的规模受到了控制。老城区拆除面积或者更新的面积,不得超过现在片区内总的面积的20%。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被认定为违法建筑,以及危房的建筑除外。
二是新建的建筑面积规模也有限制。限制了更新和拆旧建新的比例,原则上拆旧建新的比例不得超过2倍。这也就为各个地方的城市更新,确定新的地块的容积率和密度,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规则。
三是原住民搬迁规模也要受限制。搬迁奉行就近安置原则,比例不得低于50%。不能大规模搬迁当地片区的原住民,以方便当地社区,以及文化得以延续。
四是最大限度保持原有风貌原则。鼓励较小规模的拆建,尽量进行局部修补类更新,控制好新建筑的高度,以求最大限度保证老城的文化风貌和建筑特色。明确提出,城市更新要尊重当地文化,不要一味求新,求怪。
五是不主张短期开发追求经济效益的模式,主张摒弃原来的房地产开发追求短期利益的模式,推动由开发转经营的转变,实现持续的发展。
这个文件的出台,其实有很独特的背景,以及深远的意义。
我们认为,这个防止城市更新大拆大建的意见稿,可以视为是房地产调控组合拳的一部分,跟前面拿地金额40%比例限制的政策,以及今年的集中供地政策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扎严房地产调控的篱笆。
特别是集中供地以来,不少房企已经发现自己在公开市场拿地,完全没有竞争力,转而进行了拿地战略的转型,纷纷布局了城市更新板块。目前在研究在城市更新的房企,并不在少数,而且大量房企在全国的各个区域公司成立城市更新部门,独立于传统的投资部以外。这也催生了不少城市的城市更新业务,不少房企已经通过此种方式拿到了大量的土储。搞得早的房企,通过旧改业务的广泛布局,虽然在公开市场拿地受挫,但是依然活得很滋润。
但是,除了广东等个别省市以外,很多城市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政策,相对来说起步很晚,政策法规几乎是空白,只有一两个年代久远的文件,缺少相关细则,这给了房企很大的操作空间。这个政策的及时出台,可谓是恰好补上了这个漏洞,以全国统一规范的形式,给地方的城市更新业务,树立了一个详细的规则边界。
一些在招拍挂市场基本放弃,转而对城市更新业务寄予厚望的房企,在这个政策面前,又一次遭遇了暴击。
按照以往一些政策出台的惯例,这个征求意见稿,到最后最终出台的变动是不会太大的,最多也就一些小修小补。但是对房企来说,有几个影响需要考虑:
1、寄希望通过城市更新业务快速获得大量土储的模式,现在基本上是走不通了。以前搞城市更新,都是一个项目搞下来,动辄几百亩,上千亩的规模。这个新政策,规定了拆除老建筑的规模,不得超过20%,按照这个标准严格执行的话,都是一些小地块了,难以集中连片。因为地方政府还有就近,集中安置拆迁户的考核任务,搞大片会很难办。
2、城市更新以后可能也会不怎么挣钱了,因为拆旧建新的比例,最多只有两倍,这个限制了就不好弄了。2倍的比例,正好是城更盈亏平衡点。一个城市更新项目,拆迁成本大多都是按市场价,或者参考市场价赔偿。然后再加上房企新建的建安成本,以及前期垫付的过度安置费,前期费用等等,这样算下来2倍的比例是肯定不够的。万一再遇到拆迁遇阻,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进度延后个一年两年的,这个项目就铁定亏了。基本上把房企的利润空间给限制死了,跟招拍挂一样不挣钱了。
3、政策在逼房企转型,这次已经说得很明显了。不欢迎开发赚快钱的模式,而是主张长期经营,要搞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对大家来说要求就高了,都习惯了搞开发赚钱,运营也不咋会弄啊,关键是搞运营意味着,水平和资金成本不行的话,会亏损。
房地产现在,不挣钱看来会成为一个常态,未来会更加考验大家的综合运营能力。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投拓江湖”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影响深远,住建部“又锤了”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