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施工单位的生存现状与目前的业务机会。
受经济及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的影响,民营施工单位目前岌岌可危,一方面是市场上的项目少,承接工程的竞争大,资金压力、经营管理难度也更大;另一方面是经济不景气,各行各业都生存艰难,即便能接到工程也不一定能顺利回款。
房地产行业自2021年下半年进入集中爆雷潮以来,上下游企业基本都深陷泥潭,尤其是施工单位,截止当前,一大批民营施工单位已被恒大等爆雷房企拖死,几家中字头的施工单位也频频传出大幅裁员甚至欠薪的消息。
市场方面预计,今年第四季度还将出现大面积的施工单位裁员、降薪现象,另外今年破产、停业、倒闭的施工单位也将达到高峰,行业方面甚至担心形势继续恶化的话民营施工单位将和民营房企一样所剩无几。
相比之下,国央企施工单位的日子则好过很多,不过也还是有明显的分化。我们在《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融资放开了》一文中有提到,受房地产市场的拖累,中字头等大型央国企施工单位目前主要将精力放在了“保交楼”等项目上,因此对新业务、新项目的拓展力度并不明显;而在新能源及储能大发展的背景下,电投、能建、电建等能源电力施工单位的施工业务拓展则格外迅猛,包括房建、基建以及目前中央和地方大力支持的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业务方向。
10月24日,新华社报道称,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并最终用于灾后重建等地方基建项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方面,“一揽子化债方案”已正式落地,截至10月24日,全国已有27个省市披露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计划,规模合计10126.7958亿元,城投债券和城投非标融资(尤其是涉及政府隐债的部分)的偿还工作目前也已顺利开展。
市场方面认为,目前超过1万亿的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发行将大大降低地方政府及城投平台的债务压力,在此情况下,增发的1万亿国债也能更顺利地进入基建投资并拉升经济,因此对于国央企施工单位来说,目前属于难得的业务红利期,即便是民营施工单位也能在分包等领域分到一杯羹。
市场方面更利好的消息在于,以广州为代表的城市已大力放开了基建领域中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的参与(具体可参考广州10月19日发布的《广州市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包括城投平台的非标融资也出现了实质性的放松。
对于基建投资以及目前中央到地方重点支持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来说,地方国企和城投平台依旧充当着主导的角色,其中国央企施工单位的介入不可或缺,不过除了本次1万亿国债、地方专项债、政府引导基金之外的其他更多资金需求则主要得靠社会资本的支持。
就最近的市场动向而言,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市场各方对基建投资的参与热度,比如我们目前重点在做的“投资机构+城投平台+国央企施工单位”一起捆绑的“F+EPC”业务,尤其是片区更新、传统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EOD等领域的项目投资,银行、信托等主流机构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
更准确地说,我们认为今年的年底大概率会成为城投非标业务的爆发期,一是因为四季度1万亿国债的落地急需社会资本的同步参与(比如广州的表态),二是因为11月份开始城投平台基本都会停止发债工作,并等到明年1月份再集中发债,因此目前全国各地城投平台存在更强烈的银行、信托、私募、保理、融资租赁等方向的非标融资需求,我们最近在“F+EPC”与融资租赁业务方面的迅猛增长也充分说明了这点。
很多同行比较担心,因本次增发1万亿国债的消息出来后,市场反应平平,包括市场方面还很担心基建过剩的问题,因此对目前的经济底、市场底以及相关的投资机会依旧没有足够的信心。
我们认为,在1万亿国债以及超过1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加持下,至少城投平台中短期内的爆雷风险是大幅缓解的,因此就当前的经济形势而言,做城投类的业务并绑着国央企施工单位一起进入,至少在投资风险方面相比房地产会更可控一些。当然,经济和房地产行业如果能够更快地好转,则城投融资业务肯定更香。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西政资本”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谁的业务红利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