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怿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ID:msyangteacher)
在昨日召开的国常会上,再次提出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资金直达市县。
会议对于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作了明确解释:省级财政在其中仅为中转,作为“过路财神”;实际资金将通过中央财政直接达到市县一级的地方财政。
此举弱化了省级财政的再分配职能,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央地矛盾升级,省财政首当其冲
在今年的文章中,我曾数次指出一个核心问题:在地方债务高企、财政收支矛盾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央地财政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升级。
两会过后,中央财政已经释放相当的积极性,为“六保六稳”提供了增加1万亿财政赤字、1万亿特别国债的弹药;但地方财政在今年的收支压力下仍将面对较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绝非是靠地方财政节衣缩食、压减经常性支持能够覆盖的;因此在两端矛盾都很突出的情况下,只能向中间挤压,即减少省级财政在其中的作用。
在如今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系中,省级财政的作用是复杂的;既要对上负责,又要负责肢解、实施任务。如此一来,省财政就掌握了财政再分配的大权,掌握了一省之内财政资源的配置;这既造成了许多中西部城市资源无限向省会城市倾斜,又使地方人事关系与财政分配有了解不开的关联。
因此,调整省财政的定位是总体财力不足情况下的最优解;通过重新配置财政资源,让真正缺乏资金的地方政府获得应有的支援,加强投资的有效性与地方经济的稳定。
弱化省级权限,发改已有先例
省级政府部门对于资源的配置有很大的决定权,一方面有助于以省为单位的整体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地区间的资源配置不平衡。因此,弱化省级政府部门对资源配置的过多干预是目前的重点方向,在之前的发改部门就已有先例。
在今年初的债券改革上,就已经明确了企业债发行不再通过省级发改部门转报,而是直接向国家发改委提交资料、抄送省级发改委即可。这一举措已经弱化了省级金融资金再分配的权限,利用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地方更为公平的获取金融资源。
垂直平台建立,改革趋势明显
如今的发改与财政,都开始逐步建立地方直报中央的机制,省级部门从资源再分配者转变成了承上启下的监管、指导单位。这一趋势既代表了改革的方向,但也离不开越来越多垂直化管理平台的建立。
从发改委的项目审批系统,再到财政部的地方债管理平台、PPP综合信息平台,越来越多的项目、资金、程序、合规性都可以在线上实现审批,各级财政间的联系环节也正在逐渐打通。同样,如今电子化政务平台的建立与推进,实质上意味着未来政府管理也将扁平化、透明化;许多人为干预资源配置的情况将大幅减少、不复存在。
结语
经济进入“新常态”已有几个年头,如今疫情的全球化更让所有人都明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不再能够依靠高速发展来掩盖问题。
因此,如今改革的重点是改善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通过各种改革减少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人为干预因素。如此看来,特殊转移支付的建立只是迈出一小步,揭开了财政改革的序幕——更多改善政府资源、财政结构性问题的举措,正在路上。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特殊转移支付:减少省级资源再分配的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