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月龙天
来源:新流财经
建行才是真消费贷大佬。
2020年上半年,建行个人自助贷款“快贷”余额为2349.9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18.45亿元。短短6个月,建行新增消费贷余额大约等于一个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好几年的成果。
中国建设银行2020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其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增长662.5亿元,比较2019年末增幅近35%,同比增幅则达到52%,而与此同时,其当期不良率更是降至0.85%。
这样的个人消费贷款数据显著区别于其他五大行的同类型业务表现,也优于整体消费金融行业形势。
经历了经济周期叠加疫情的双重冲击,2020年整个金融行业的零售转型步伐似乎有所停顿,这从各类参与主体的年中报中可以提炼总结出。
信用卡余额缩量,个人消费贷款增长乏力,不良数据集体抬头等,是大多数银行年中报出现的情况。
不过,建行的相关业务数据着实吸人眼球,不禁要问,建行是靠什么秘籍实现逆势扩张,又是靠什么方法越过不良雷区,难道是他已经获得了破解零售困局的密码吗?
带着这样的疑惑,新流财经梳理建设银行过往财报,整理其个人贷款业务相关数据如下:
信用贷猛促销,快贷余额净增长超600亿
建行2020半年报显示,其个人自助贷款“快贷”余额为2349.9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18.45亿元。这期间,建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净增加为662.5亿元。
由此可见,建行个人消费贷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是“快贷”的大幅增长。
事实上,在上半年疫情刚爆发期间,包括建行、工行、招商等大行在内,都迅速开启了利率打折促销活动。
2月工行将“融e借”新增利率降至年利率4.35%;3月招行“e招贷”将部分分期利率直接砍半;而这期间建行也将其“快贷”的最低利率调至4.1%。
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客户大多适用于其存量房贷客户、个人公积金缴存客户、代发工资客户以及理财客户,属于二次挖掘内部优质客群。
但是,在相同的营销策略之下,建行、工行、招商的反馈结果却不尽相同。
有别于建行的个人消费贷业务表现,工行2020年中报显示,其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904.41亿元,相较2019年末的1935.16亿元,呈现小幅缩量;不良率也由2019年末的2.30%下降至当期的1.98%。
而在招行2020半年报中,并未单独批示个人消费贷款项目,但在其零售贷款下的“其他”项中(包括综合消费贷款、商用房贷款、汽车贷款、住房装修贷款、教育贷款及以货币资产质押的其他个人贷款),其当期余额为1849.30亿元,较2019年末的1775.89亿元,也仅是小幅增长;并且不良率也由2019年末的1.19%上升至当期的1.30%。
这与建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表现相差甚远。
在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率上,建行之所以能够在半年时间内由1.39%大幅下降至0.85%,离不开其大比例增加减值损失金额。
其财报显示,减值损失总额1115.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67.80亿元,增幅49.18%,主要是发放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357.47亿元。相比之下,工行和招行的贷款减值损失同比增长在20%出头。
此外,建行的新增贷款量,也能够起到稀释不良率的效果。
回顾过往数据,建行的个人消费贷业务也曾经历过起伏。
从规模增长的上看,在2017年实现过一轮飞速增长,规模翻了超过1.5倍;而在2019年,建行个人消费贷余额则是呈现明显缩量,2019年中时刻,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682.7亿元,较2018年末减少418.5亿元,半年时间降幅近20%。
实际上,2017年是消费信贷行业快速增长的机遇之年,建行通过其主打产品“快贷”迅速掘金市场。相关数据显示,当年仅“快贷”个人自助贷款就实现新增1274.64亿元,建行也因此成为同业中个人消费贷款新增额第一。
而在2019年,建行的消金业务出现大幅下滑,但这也并非建行个例,当年的工行也有同样的业务表现,而兴业银行的同比增速更是缩减逾20倍。
这与当时的大环境密不可分,一是银行业不良压力加大,引起相关方警觉,特别是零售业务不良上升明显,因此银行普遍强化相关风控模型;二是个人信贷资金存在违规操作,资金进入股市和楼市的现象越来越多,有违政策指导,所以银行也有控量的考量。
不过,在今年上半年整个金融行业受疫情等负面因素牵绊的环境背景下,建行凭借出色的营销策略,使其“快贷”迅速吸量,帮助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再次冲破2000亿元关口,达到2558亿元,可谓是如愿以偿,也将引起业内关注。
3000亿消费贷天花板下,建行向左工行向右
今年3月,在招行业绩会上,行长田惠宇的思考:“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零售的占比是不是越高越好?”
“我认为‘一体两翼’的规划是合适的,特别是这次疫情让我们重新思考战略定位和规划的适当性。零售业务如果没有特色、强劲的‘两翼’,‘一体’也走不远。”田惠宇强调。
所谓两翼,指的是公司金融和同业金融,一体则是零售金融。
从往年数据来看,银行参与消费金融业务存在一个较为尴尬的显现,仿佛面临着一个隐形天花板。
据轻金融文章曾提到,过去5年,几乎所有全国性银行都抑制不住做大消费贷规模的冲动,但银行消费贷规模的天花板也较为明显,介于1000亿元~3000亿元的区间,各家银行之间的规模差距变化趋小。
近年来,金融行业利率下行压力加大,银行在保证资产质量的大前提下,不太可能会将个人消费贷款战略性下沉获客,那么二次挖掘内部优质用户就成为大势所趋。
而要突破这一瓶颈,用户规模大、对公业务强的大行必然占据先机。换言之,大行们能够保证零售业务的生命韧性。
在这一背景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目标客群可能更多的是贴近于银行的公司业务中,如企业代发工资业务、公积金业务等,其中蕴含着优质客群,以及丰富的画像标签。
此外,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更是涵盖着最为优质的个人消费贷用户。在这方面,国有大行(尤其是工行和建行)所蕴含的潜在能量是巨大的。
2020年中报显示:
建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59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加2860.62亿元,在个人贷款垫资中占比81.4%;
工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48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加3202.77亿元,在个人贷款垫资中占比81.1%;
招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20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加922.26亿元,在个人贷款垫资中占比48.3%;
这很可能意味着,相较于“零售之王”招行,建行和工行未来在优质客户的深挖中,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三家银行年中报显示,在互联网入口端,截止2020年6月30日:招商银行App累计用户数为1.29亿户;建行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数3.67 亿户;工行则为3.85亿户。
而在App的月活跃度上,以易观7月份移动App数据参照,工行手机银行月活度为6943.9万人;建行为6415.2万人;招商银行4253.5万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工行与建行并不缺线上流量,可供提炼个人消费贷款需求的人群空间巨大。
那么一个问题开始显现,无论是从身份性质、规模体量、业务结构都极其相似的工行和建行,在疫情期间都提供了相似幅度的个人消费信贷优惠政策,但收到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又是为什么?(欢迎大家后台留言)
似乎,建行的消费金融野心要大于工行。
新流财经在今年3月曾获悉,建行已经计划独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计划初始注册资本为100亿元。
如此看来,建行的消费金融战略将实施“两手抓”,内部继续萃取优质的个人消费贷用户;外部则在隔离风险的前提下,适度下探下沉人群,依靠“快贷”的经验以及建行的流量优势,另一个千亿规模的消金公司指日可待。
但从目前的公开信息而言,工行仍未有相关消金牌照的部署。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新流财经”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