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寻瑕小姐姐
“现阶段信贷市场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银行大力支持民企和民企依然拿不到钱的矛盾;现阶段资本市场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无人胆敢看空和市场就是不涨之间的矛盾。”
125目标,银行小伙伴,主席喊你调表了
前天,郭树清提出对民营企业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3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郭树清表示,要推动金融机构形成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愿意做、能够做、也会做民营企业业务。
有积极的媒体马上算出来,实现这一个小目标,每年就给民营企业发放了1.43万亿元的新增信贷大礼包。
现实情况是,在目前的信用市场二元分化的沉疴下,有大量的国企靠信用支撑当起了二传手银行和信贷传导工具,实际上推升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民企融资难的问题,无法通过单纯鼓励民营信贷投放比例来解决,而是要通过更深层次的企业体制改革来解决。这一点我们在此前的市场资金链条分析中有过详细阐述。
国企的隐形信用刚兑不破,民企的融资危局难解。
另外,这一轮爆仓围困的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大股东,很多面临的不是真实的融资困境,而是超高杠杆下的融资难,和过度扩张后的融资难,实际上是“伪融资难”。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需要通过结构化去杠杆来进行市场的出清和分化的,也更加需要银行在投放过程中进行甄别和区分,哪些是因为抽贷断贷挤占了经营性现金流,但是主业还可正常运转、有真实融资需求的民企,哪些是前期杠杆过高导致的债务危机,且资产被腾挪和掏空的民企。不是一味的简单粗暴救民企。
谁该救,怎么救,救了之后怎么发展,这是一个持续的命题。
尽管主席振臂一呼,但社融规模不太可能出现短期的大幅度提升。
投放一时爽,清收火葬场,一旦出不良,几年都白忙。在不良业务跟人走,民营国企信用溢价确有分别的前提下,民企融资的执行落地依然困难重重。
但是主席发话了,下面就要响应,数据就要有变化。更有可能出现的是,银行针对民营信贷占比的数据口径进行调整,用以下几种路径应对监管导向的民营贷款比例与经济构成不符的问题。
比如说,调整统计口径的贷款基数,调不大分子可以把分母调小;比如说,在客户所有制属性录入的时候能认定成民企的尽量认定为民企;比如说,与民企做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也纳入贷款额度,比如说,通过供应链融资,将民企和国企的供应链打通等等“绕路之策”。
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国企充当信贷通道的逆向思考,民企摇身一变,成为信贷通道。
刚才一个贸易金融公司的董事长打电话,交流民营企业贷款的事情。
我说这样下去很可能会导致银行为了完成民企贷款指标,通过供应链等模式让国企做担保给民企贷款做通道然后绕到国企平台,因为贷款资金去向根本就没法监管,而且这样皆大欢喜:银行完成指标,监管有面子,政府有交代,国企平台有贷款,民企还能赚个通道费。
我话音未落,他说你说的太好了,回去马上设计个民企通道融资方案,我们公司就是干这个的,这一年又要有饭吃了。
在调表调口径之外,银行才会考虑在地方的国企和民企之间,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进行结构性调整,把僵尸国企的额度腾出来,把优质发债主体的额度腾出来,最终呈现的就是不会出现大面积风险偏好下沉和社融规模的突飞猛进。
再融资新规复辟,机构你们还不来玩
今天,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监管问答,修订上市公司融资的两个关键点,用途和间隔。
一是明确使用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的监管要求。通过配股、发行优先股或董事会确定发行对象的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募集资金的,可以将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
通过其他方式募集资金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的比例不得超过募集资金总额的30%;对于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的企业,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超过上述比例的,应充分论证其合理性。
二是对再融资时间间隔的限制做出调整。允许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或募集资金投向未发生变更且按计划投入的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不受18个月融资间隔限制,但相应间隔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
我们的政策可以有2012年版,2013年版,2016年版。看上面的风向,想用哪版用哪版。
紧了,就把2016年的政策拿出来,松了,就可以像最近一样,纷纷祭出前序轮次的政策来。
恍惚间,记忆回到了2012年。
2012年,江湖著名“脸色难看脾气爆”的李处长还没有提出用银行对于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计算方法,即《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确定补流额度,那时候,要想全部补流或者还债,只有两个途径,一是配股(一般是大股东持股比例很高的银行选择);二是确定投资者的非公开发行。证监会修订的监管问答,基本把政策的时针拨回了当年。
此次,将定增18个月的融资间隔放松到6个月,既照顾了监管的面子,又不会对再融资造成实质冲击,还是值得点赞的。
唯一不足的是,确定投资者的非公开发行依然不能锁定价格,在不锁价的情况下,因为机构资金站台,上市公司公告,股价应声而涨,战略投资人还得承受因为自己战略投资带来股价上涨的额外溢价,谁愿意痛痛快快玩啊。同时,退出机制中减持新规的紧箍咒没有松动的迹象,“管杀不管埋,让吃不让拉”的市场流动性魔咒依然没有解除。
救市行动在高层的带领下渐渐演变成了一场救市竞赛(救不出个牛市),虽然证监会已经那么努力的纠偏调整,“细则未出就有首单”(定向可转债),“配套跟不上,态度要跟上”(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市场的心思还是,等等吧,看看还能再放出什么招来。
以前的政策,是几年一轮回,如今的政策,是一年几轮回。民营企业家和上市公司老板们刚被扒了个精光,又被哄着穿上了大衣,吹起了暖风。
阿里内部有句土话,只要有一条缝,我就能开着坦克碾出一扇门,一条路。
对从业人员来说,敏锐感知转变的市场风向,曾经紧闭的业务口子一点点打开,音乐重新响起,随监管起舞吧。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寻瑕记”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