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观点地产新媒体
来源:观点(ID:guandianweixin)
在“上市公司”的身份所带来的竞争力远不及“国企”,甚至产生反作用时,对于首创置业而言,做出选择或许并不是一件难事。
观点地产网 资本市场人来人往,继SOHO中国引入黑石集团全面要约,微博传出私有化被曹国伟迅速辟谣后,北京国企首创置业也开始产生去意。
7月9日晚间,在短暂停牌一天后,北京首创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公告,正式宣布了私有化的相应细节。
双方宣布,首创城市发展作为要约人,与首创置业订立合并协议,据此,要约人与首创置业将根据合并协议的条款及条件实施合并。根据合并协议,待前提条件及条件达成(或获豁免)后,首创城市发展将支付相应的注销价金额。
上述所提合并协议的前提条件,则包括取得中国发改委、中国商务部、中国外管局及国资委的相关政府审批、备案或登记,或其他适用政府批准达成后,方可作实。
待获得审批等事项通过后,首创置业还需要在临时股东会以及为私有化召开的H股类别股东大会上,以投票方式通过。
具体而言,包括向H股股东以现金支付每股2.80港元,向非H股外资股股东(主要指中国物产和亿华,分别推定为要约人的一致行动方)以现金支付每股人民币2.334080元,以及向内资股股东(即首创集团)支付每股2.334080元。
于公告日期,首创置业已发行的有关证券为43.63亿股,其中包括15.31亿股H股、24.74亿股内资股,以及3.58亿股非H股外资股。
按价格算,上述要约价2.80港元,相当于停牌前首创置业股价1.72港元溢价62.79%,相当于5日平均价溢价61.85%,10日平均价溢价77.22%,30日平均价溢价127.64%。首创集团方面为私有化事项表现出较大诚意。
公告称,要约人为注销相应股份,须以现金支付的注销价总额为52.9亿港元。对价将以内部资源支付,首创城市发展的同集团附属公司首创华星,已承诺代表其支付注销H股的总对价。
合并完成后,要约人将承接首创置业的全部资产、负债、权益、业务、人员、合约以及一切其他权利及义务,而首创置业司最终将在完成适用的工商注销登记手续後注销登记。
这也将使首创置业撤销H股上市地位成为潜在事项,而这距离它2003年6月19日上市已有超过18年之久。首创置业曾被视作首创集团房地产业务旗舰企业,如今退市不免令人唏嘘。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尽管在港交所上市,但首创置业过往早有谋划“撤离”之意。早在2004年,该公司便公布在A股IPO的相应计划,这条路一直到2018年仍未走到尽头,此后宣布撤回建议A股发行申请结束。
今年6月下旬,市场开始流传首创置业私有化的消息。当时首创置业对此保持缄默,另有市场人士则表示的确正在推进私有化工作。
受此影响,6月25日首创置业盘中从1.10港元最高涨至1.88港元,并创下52周新高,至收盘时涨幅52.29%。
一般情况下,私有化是大股东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发起要约收购,并最终退市,这多发生于上市公司股价长期低于合理价格。
以首创置业为例,过去三年以来该公司股价持续下跌,一度掉进仙股行列。目前首创置业总市值仅75.04亿港元,每股净资产7.92港元,几乎是股价的4.6倍。
在最新公告中,首创置业列举了来自内外部的数项因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私有化。
首创置业指出,对于H股股东而言,私有化事项有机会令他们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以溢价将投资变现。该公司用“缺乏流动性”来形容当前市场——在私有化引发暴涨前,其股票日均换手率多在0.4%以下。
其次,首创置业指出了房地产行业的大环境因素,认为由于中国经济保持中低速增长,以及对房地产市场更严格的监管已实施,行业和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波动”。
数据显示,首创置业2020年净利润为人民币12.7亿元,较2018年及2019年分别下降50.5%及47.4%。而该公司2019年及2020年营业收入较2018年也分别下降10.6%及8.6%。这些数据均是近年来的低点。
及就首创置业自身,其亦坦承,公司已基本失去上市平台股权融资的优势,包括H股增发在内的各类股权融资均需境内监管部门批准;此外,鉴于公司需遵守上市规则的公众持股量规定,公司亦无法通过内资股增发扩大股本。
其指出,公司H股过去三年按介乎0.21-0.52的市净率的重大折让进行交易,显著限制了公司在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同时,维持上市公司的成本,包括与监管合规、披露和看法财务报表相关的成本不断上升,令上市“失去其原意”。
市场人士对观点地产新媒体表示,首创置业净值打折严重,背后都是土地资产,若按照现价增发募资,回报水平还不如私有化。
“首创股价低,评级低,对发公司债也没好处。”
此外,首创置业转而强调,退市后首创集团将持有公司及要约人的全部股权,公司与首创集团联系将更加紧密。
其重点介绍两方面退市后从集团获取的益处,包括首创集团给予的资本支持渠道将更加通畅;以及首创集团考虑并可能实施计划,完善集团业务、资产、物业及运营结构,退市有助于加强首创置业的控制以及提高管理灵活性。
回顾过去数年,首创置业的发展处于磕碰状态,包括2018年所提三年冲刺千亿计划,至去年该公司仍停留在700亿元规模。今年1-6月最新业绩数据显示,首创累计签约金额402.7亿元,同比增长19.5%,业绩对比去年疫情时期所取得的增长远不及其他房企。
在盈利能力不突出的同时,首创置业负债结构亦难以得到改善,去年该公司净负债率127%,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负债率71.3%,现金短债比1.13左右,踩中两条红线。
今年3月业绩会上,首创置业管理层亦以“挑战”“压力”“冲击”“不利”“严峻”等关键词形容发展形势。管理层甚至没有对2021年给出明确指标,更多强调的是现有签约规模基础上,调整公司资产结构和业务布局,以及尝试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
国企由于体制的差异,受到更严苛管制之余也能享受更多的土地、金融等资源倾斜。在“上市公司”的身份所带来的竞争力远不及“国企”,甚至产生反作用时,对于首创置业而言,做出选择或许并不是一件难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私有化前三个月,3月29日,首创置业已向首创集团转让旗下全部奥特莱斯业务。奥莱业务重组后,首创置业拟集中资源发展住宅及非奥特莱斯物业业务,这被视作首创内部梳理业务结构,盘活资产的重要步骤之一。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观点”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解局|首创53亿港元私有化透露数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