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看不见的脚
上一次市场大炒商业银行拿证券牌照的传闻还是在2015年。彼时,2015年3月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证监会正在研究银行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券商的牌照,相关工作仍在进行中,目前政策尚无落地时间表。这一番发言证实了监管已经开始考虑推进混业经营的设想,只不过接下来几轮股市波动,再无下文。
2020年财新的一篇报道再次引燃了曾经的小火苗,“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券商,混业阳谋猜想再起”。不过这一次的传言比上一次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研究到试点。看来这一次,多少有点真的意思。
今天我们只说债券投行这一亩三分地
开展债券业务证券公司到底有多少
目前,交易所市场有债券承销牌照的证券公司约有90家,当然外资开放必定还有有新一波的外资债券承销机构加入到这个浩荡的队伍中来,未来只能是越来越多。从2020年上半年公司债券承销情况来看,86家证券公司(母子公司合计)共承销公司债券3400只、承销金额1.8万亿。从行业集中度来看,前五家承销金额占35%,前十家50%,前二十家占比68%,前三十家占比80%,一半的市场在前十,一般的市场在后八十。
除了前十五家券商,其余券商都是在1%左右的市场占有率上上竞争。在这个天然僧多肉少的时代中,竞争就显得异常激烈,所以证券公司在债券承销方面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抢市场,不管是结构化还是低费率、甚至是零费率。说白了,为了生存,僧多肉少的行业现状导致了整个市场还停留在行业发展初期,也就是以价格抢市场的阶段,质量控制必然是要让路的,部分机构的执业能力堪忧。
那承销债券的商业银行呢
目前,银行间市场有承销业务资质的银行共86家,其中A类承销商31家,B类承销商25家,承销商30家。但实际上,从2020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承销公司信用类债券的情况看,实际上只有50家商业银行有债券承销记录,这其中A类承销商30家、B类承销商20家。2020年上半年,50家商业银行共承销公司信用类债券5741只、金额4万亿,是证券公司承销金额的两倍多。其中前五家市场份额37%,前十家市场份额68%,前二十家市场份额高达93%,整个市场基本被头部的20家A类承销商垄断,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要比证券公司高很多。
当然,交易商协会的承销商名单中也有一些券商和信托机构等(下图附名单),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业务,毕竟是人家商业银行的底盘,其他人也就干个苦力活,赚个吆喝。2020年上半年就中信证券发了一些,其余毫无踪影。
貌似商业银行出现的债券市场丑闻相对也少一些,最近一次就是前一阵子低费率承销,被交易商协会处罚的兴业银行和中信证券(还有证券公司参与)。商业银行在发行人绑定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作为资金大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全套方案让发行人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一家宇宙行的利润就是整个证券行业利润的商业银行,也没把这点蝇头小利放在眼中。毕竟,人家别的地方赚赚,债券这群人就能吃饱喝足。所以,商业银行债券承销市场相对的发展阶段更成熟一些。
是证券承销机构太多了吗?
大约2016年左右,证券公司债券业务分类管理就一直在行业里盛传,最初的版本是要把60%的证券公司赶出这个市场,就剩30家证券公司保质保量做债券承销业务。该方案前后三年征求多轮行业意见,征求意见的过程必然是大券商欢欣鼓舞、小券商各种反对。在2019年10月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最终的方案中,监管还是没有狠下心来,分类管理变成执业能力评价,通过设置各种指标将证券公司分为ABC三类,前30%为A、后20%为C,评价怎么用没说。中小券商长舒一口气,接着加入到红海里翻涌。转眼首年的证券公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能力评价应该就要出来了,看看我们的ABC能不能对市场有一些引导和约束。
内忧外患 证券行业或迎来变局
从之前中信和中信建投合并传言,到如今的商业银行拿券商全牌照。究其根本,就是我们还没有自己的“航母级券商”,这对于行业发展的提质增效很重要,同样对于在全球资本市场中进一步巩固话语权同样重要,尤其是在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今天。我们合并了南船北船、南车北车、宝钢武钢,甚至还有传言打造超级评级机构,都是一样的逻辑。
打造超级航母,靠现有的证券公司显然是太不够了。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无论是在资本优势、合规管理、业务融合和行业监管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借势而为,才是捷径。
今天的证券公司投行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内有行业竞争无序、外有外资投行加速涌入、上有商业银行空降,危中有机,到底大量淘沙后,能不能倒逼行业进入一个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还要时间去验证。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看不见的脚”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内忧外患券商投行还有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