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政资本
4月25日,沪指跌破3000点,准确地说是接近跌破2900点,地产股跌幅靠前,很多股民的信心丧失殆尽。
市场总是非常魔幻,4月25日当天,杭州今年首批集中供地的土拍却异常火热,60宗地块共有23宗在线上竞价时触发土地中止价后转为线下一次报价,并且有20宗最终需要通过摇号决出最终的获胜者,可见竞争之激烈。特别要说明的是,与大部分城市国央企和城投平台的托市拿地不同,杭州此次的土拍以民营房企的参与为主,且竞价相当之凶猛。当然,从最近长沙、南京、宁波、天津等绝大部分城市土拍的实际成交情况来看,杭州的土拍是孤例还是行业的风向,目前尚待时间验证。
同样在4月25日,中证报报道称,金融监管部门4月24日向主要5家AMC和18家银行提供了12家房企的清单,针对其资产收并购等工作拟有6项政策指导:
2. 以上业务开展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保证按揭发放。
3. 以上业务资本金按照50%计量,同时全力支持开发贷,资金务必封闭管理。
4. 与关联方合作收购,不纳入重大关联交易。
5. 对这12家房企的四证不全项目并购、涉及并购贷款置换土地出让金项目等合规性要求有所放松。
6. 存量逾期补充增信后展期。并且指出,此批清单为首批企业,清单有效期2022年4月-2023年4月,后续会动态调整。
12家房企名单:世茂集团、中梁控股、绿地控股、中南建设、奥园地产、恒大集团、融创中国、荣盛发展、阳光城、融信中国、佳兆业、广州富力。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对于监管部门的上述喊话,市场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很多同行担心,在经济下行、疫情反复以及美联储缩表、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目前出台再大的刺激政策估计都见效不大,归根结底还是信心崩塌的问题。在房住不炒和房地产税出台的预期背景下,房地产的投资投机需求不再,而这类需求群体或许是支撑商品房流通和行业良性循环的关键力量。从市场走向来看,刚需和改善需求是今后房地产市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市场信心严重不足,尤其是大部分刚需和改善需求群体现在都确实没钱。如果疫情、经济、地缘政治冲突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即便首付比例再低、房贷利率再低,大部分刚需群体仍旧无钱买房或者不愿意买房(主要是为了先保障生存问题),比如近两个月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大幅松绑了楼市的限购限贷等政策,但一二手成交情况仍旧很不理想。
从最近的情况来看,大家都格外地着急,对于房地产企业融资监管“三道红线”、银行贷款集中度管理“两道红线”以及其他金融监管政策的合成导致的信心下挫和市场下行问题,有不少行业人士已明确地提出目前的情况属于“政策合成谬误”。房企的降杠杆、降负债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但过于紧密的打压及收缩政策叠加疫情的影响后,由此导致的民营经济极度下滑并非为监管层的初衷,目前为止,不止房企在喊“活下去”,很多老百姓因为金融、地产、互联网等政策的转弯叠加疫情的影响导致了失业、失去收入,也在高喊着“活下去”。央行4月15日宣布降准的时候提到,当前流动性已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可问题是,刚需群体没有首付款来源,加不起杠杆;投资投机群体对房地产看空,不愿加杠杆;由此导致的楼市销售端无法回暖,房企拿地和新开工没有意愿,照样加不了杠杆;而直接传导到投资端的结果是,所有投资机构都选择观望,因为楼市未能企稳回暖,资产价格和资金投放后房企的销售还款来源都没有保障。以上情况最终又会形成恶性循环。
总的来说,就上文提及的央行召集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制银行、5大AMC就12家问题房企纾困并购业务情况召开专题会议这个事情,大家充满期待,尤其是银行对民营房企(特别是中小房企)的开发贷、按揭贷、并购贷的真正放开。当然,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源仍在于疫情形势的好转,生产和消费的复苏,由此才能解决楼市回暖(也即居民购房能力和购房信心回归)这个关键性的前提。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西政资本”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