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邦
01 越来越年轻的从业人员
发现和自己对接的同业朋友,再难以找到比自己年纪大的了。
每次线下交流,都是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90后带团队,95后挑大梁似乎已经成为业内常态,感觉00后上线也是指日可待了。
之前互联网圈子有个特别火的文章,“35+的大龄程序员都去哪儿了?”,写的是互联网圈子里的年轻化趋势,大龄码农如果没能在35岁前建立起自己的“职场护城河”,往往面临被后浪们“优化掉”的窘境。
近期京东、知乎等一水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情况,更是印证了这个“35岁“现象。
后浪们年轻身体好、没有家庭负担、容易被画大饼给忽悠,加起班来不要命,指哪打哪嗷嗷往前冲。
更重要的是成本低,1个35岁的资深码农的成本能够养活10个应届小年轻了,这个诱惑资本家们是难以抵挡的。
现在来看,固收圈似乎也有往这个方向发展的意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应届生涌入行业内,”清北人复交“遍地走,普通211学生甚至连简历关都过不去了。
整个行业越来越年轻化,那些35+的债市民工,都去哪儿了?
02 越来越陡峭的知识曲线
这一代年轻人陡峭的知识曲线,是前所未有的。
刚工作的小朋友在单位老人面前炫技的门槛在逐年攀升。
70后入职时,会使用word、能快速打字,就能惊艳一帮50 60后,要是还能简单画个会动的ppt,那真是惊为天人了。
80后入职时,能用excel函数做些数据处理,就能让70后刮目相看,要是还会用VBA做个自动生成的表格,在单位绝对要被捧上天。
95后入职时,不仅需要office软件使用6的飞起,还需要懂python会编程、能P照片剪视频,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才能博来前辈的一句“哎哟,小伙子(姑娘)不错哦。”
不要觉得固收圈就能高大上多少,一位金牛基金经理师姐交流时就说过,“刚入行时做债真的很容易,只要盯着CPI做波段就可以了,而那时候大家都不会预测,我通过一些高频的微观指标,用很简单的环比计算去推测当期CPI数据,涨了就看空,跌了就看多,屡试不爽。”
现在呢?各路卖方恨不得把包括PPI、CPI、社融、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所有指标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逐一分解,新人们快速上道,已经从简单预期,到预期的预期,再到预期的三次方博弈了,再没有简单的α收益可以拿了。
尝试用下图总结这个现象,年轻人的知识积累曲线越来越陡峭,达到相同知识存量所需要的时间要比前几代人短的多,所以职场对年轻人的期望也水涨船高。
95后、00后这代人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是非常幸运的,他们可以通过公众号、B站、知乎等各类知识网站快速汲取知识养分,而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尤其是在学校教育和职场割裂严重的金融领域,课外学习积累更为重要;微信的普及则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结交行业前辈大佬的机会(这在短信时代真是不敢想象),进而在职场上少做无用功,提升成长速度。
但他们也是不幸的,95后、00后在充分享受时代红利的同时,也在承受着70后、80后所没有的挑战。
首先是内卷加剧,同龄人都在利用各种资源迅速成长,躺平的同学不进则退,这代人在课堂上、求职时、入职后面临的竞争要远大于前人。听在高校任教的朋友介绍,这一代小朋友的内卷无处不在,课堂小essay都动辄来个几十页大报告,更不用说保研这类的竞争了,让当年考前刷夜没事儿打打DOTA,稀里糊涂就读了研究生的我们特别汗颜。
其次面临经济增速的整体下台阶,这意味着机会是越来越少的,所以在相同年龄段,所能实现的成就大概率是要不如他们的师兄师姐的。如果用前人的标尺去衡量自己的成就,后面只会越来越失望。
最重要的是,他们没能赶上地产红利,到了婚育购房年龄时,可能承担的是“接盘侠”历史使命,这在三四线城市尤为明显。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年纪越大,越懂得在时运面前,勤奋努力真不是那么重要。虽然这样说有些丧,但事实确实如此,但也不能放弃自我成长,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必然失败。
03 越来越狭窄的上升通道
如此优秀的一帮年轻人,却没有遇上行业大发展的好时候。
85年前后出生的朋友,进入金融行业时,赶上了非标业务、同业业务、债券投行、资管业务四个大浪潮,如果把P2P互联网金融算进来,应该是有5个。
只要乘上了其中任何一个浪潮,现今即便不是财富自由,也是完全衣食住行无忧了。
当年入职的小兵,现今也成长为各个机构的部门级别中层,牢牢把握着核心管理岗位。
如今入行的小朋友们能复制前辈们的走过的道路么?
非常难,举个栗子,过去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的内部晋升,其实更多源于上面领导的“腾位置”,晋升到高级经理和主管层之后,便有券商基金等非银机构伸出橄榄枝重金挖走。现在很多资管机构的固收总监,一看简历都是银行交易员出身。
这对银行员工是个双赢的局面,领导实现了市场化抱负,小兵们获得了晋升的坑位,借助于外部循环实现内部的和谐,体制内外双循环共同发展。
但现在严监管的市场环境下,出去市场化干一波暴富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了,待在原有位置反而成为了更有选择。上面领导不挪坑了,但门外的一波波优秀毕业生纷至沓来,造成了部门越来越臃肿,一个团队动辄十余二十人,但坑就那几个,年轻人越来越看不到希望,要不忍,要不滚。
市场化机构同样好不到哪里去。银行这类体制内单位主要靠挪坑,而市场化机构是靠的部门的有丝分裂,比如投行总部变成投行一部、投行二部、投行三部、结构化融资部,当初在投行总部下跟着领导吭哧干活的资深大头兵,顺理成章成为新设部门的领导。他们自然会感慨,前面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感谢公司感谢领导,并作为自己的励志故事。
但市场容量毕竟有限,部门也不能无限制复制粘贴,目前饱和的市场环境,也不支持各大非银机构再去开疆扩土,成立新团队设立新部门了,这也意味着“坑”越来越少。现在的大头兵埋头吭哧吭哧猛干不会成为中层领导,只是成为年龄更大的大头兵。一旦到了35岁+,上有老下有小,体力精力不足以支持在整天出差内卷的工作环境,却还没到可以躺平的级别,也陷入了和码农类似的困境。
新赛道难以挑大梁,旧赛道熄火,越来越淤堵,就像是一个被堵上的洗手盆,新人仍通过水龙头不断往下滴,水线越来越高,而前浪还在水下苦苦内卷挣扎。
灌毒鸡汤只是自我麻痹,降低预期,适应新常态,能获得一个更平和的心理状态。
无论如何,年轻的朋友们心中还是要有光,大家是非常优秀的一代人,相信国运,等待下一个周期。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债市邦”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中年债券民工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