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慧吖
来源:新流财经(ID:xinliucaijing)
过去这些年,在传统大行挤压下艰难生存的城商行们,如果不是赶上了互联网金融大爆发,大概很难碰到像联合贷这么“香”的项目。
微粒贷、蚂蚁花呗等一系列互金巨头联合贷产品的崛起,给了众多正愁找不到出路的中小银行一条出路。
就像数百家银行所经历过的联合贷业务一样,系统接好、业务上线,接下来就坐等一日千里的数据爆发。
但随着时间越长,这道中小银行面前美味的“珍馐”背后,那些被巨头效应掩藏的隐忧正在逐渐凸显。
终于有人发现了问题。
今年5-6月,一家山东地区的城商行(以下简称:X行)果断停掉了与所有互联网巨头的联合贷业务合作。原因是联合贷资产的风险上升过快,超过了他们团队的心理预期。
银行觉醒,跟巨头们的联合贷,从来无人兜底。
而当巨头的收入承压,他们的动力来自于把流量尽可能多地分发给各种合作机构,也并不会为那1%的出资去买100%的单,说到底,风险防控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只能靠银行自己。
但太多人,被虚幻的品牌安全感和短期好看的报表数据迷惑了。
互联网金融越过高光时刻之后,联合贷给城商行们带来了灵魂一问:这究竟是救命良药,还是甜蜜之毒?
今天,这家银行的联合贷经历可能会让答案更清晰。
联合贷风险上升,疫情不背这个锅
2018年9月,上文所说这家城商行开启了联合贷之路,对接了第一家联合贷产品——蚂蚁借呗,彼时蚂蚁和X行在联合贷款业务中的出资比例为5%:95%,蚂蚁需要向银行收取30%的技术服务费。
随后,X行又合作了京东白条和百度有钱花两个产品。
第一年,该行联合贷业务虽然只上线了两个月,但到了年末,已累计放款超过5亿元,业务余额占该行整体网贷余额的超过90%。
联合贷款占比高至此,但漂亮的数据下,他们并未发觉问题。
第一年的坏账表现还未显现,后期不良率维持在0.1%以下。
尽管2018年银行业零售转型明显提速,但与X行类似,大部分城商行,依旧未上线自营消费贷产品。
资金、人才、场景等固有短板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从系统搭建到业务推广的流程也不仅仅是几个人的零售金融部门即可完成。
相比之下,联合贷这个蛋糕真的太诱人了。
通过与互联网巨头合作,中小银行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和人力,亦可以十倍百倍地做大零售贷款规模。这一年,大量的城商行踊跃参与与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的联合贷合作,一年余额激增上百亿的不在少数。
比如,据媒体报道,中原银行在2018年以来加大消费贷款投放力度,通过“场景+客户+交易”的模式,增强批量获客能力;并与微众银行合作发放“微粒贷”和“微车贷”线上产品。截至2018年末,中原银行线上贷款余额为417.36亿元,较年初增加258.07亿元。
如果说BATJ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那么巨头的互联网现金贷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加速了银行,尤其是城农商行在零售转型中的步伐。
互联网巨头对用户的理解,对流量的把控毫无疑问是一般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匹敌的。
但在信贷业务这项特殊的服务中,通过互联网巨头数亿甚至超十亿用户背后的社交行为、消费行为、购物喜好等大数据分析来做的风控,效果能否达到最佳,仍然需要打个问号……
曾经,新网银行副行长刘波在其文中分析——
“当整个市场都在谈论大数据风控,都在吹捧机器学习时,危机已经悄然而至。”“由于数据本身具备复杂关联性,数据呈现的背后又有更多的原因,数据本身就会‘骗人’。”
完全依靠互联网巨头的大数据风控当然还不够。
X行内部人士告诉新流财经,从2019年11月开始,该行的联合贷产品风险就开始出现抬头趋势。
蚂蚁借呗2019年12月不良率已超过0.1%;花呗上线较晚无表现;
京东金条2019年12月不良率也已超过0.1%;
这二者数据,与前文提到的数据相比,变化明显。
百度有钱花无较大变动。该人士分析:一是一部分资产度小满会回购,二是度小满的客群平均周期较长,相对来说还款压力较小,逾期概率较低;三是实际上百度有钱花早期整体的的资产表现并不出色,后期风控严格收紧。
而且,疫情绝不是导致不良率上升的主因,这个锅疫情不能背。
该银行人士分析,疫情只是加速了风险表现速度,但是回盘新增不良的趋势,明显是从2019年11月开始上升的,因此不排除此类联合贷产品风险上升是和宏观经济环境恶化有相关;
至于客群是否下沉,该银行判断客群下沉大概率是在2018年至2019年初进行的,因为2019年1季度后,该银行借呗几乎没有新增客群,全部是初始推送的几万个客户不断地内循环,因为之前的客群下沉,门槛的降低,在遇到宏观经济波动、疫情的负面因素的影响时,有着明显的资产质量的下降。
当风险已经明显上升时,银行到底该不该放弃这块曾经很“香”的蛋糕?
X行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今年5月,他们停掉了与京东金条的合作,6月又陆续停掉蚂蚁借呗、百度有钱花的合作。
急刹车产生了效果。截至2020年9月,该行联合贷余额仅10亿元左右,占行内消费贷的约10%。
而在巅峰时期,2019年末,该行联合贷业务累计放款近200亿元,余额超过50亿元,余额占消费贷比例超过了30%,占行内网贷余额的一半以上。
联合贷之痛
以X行与借呗的合作为例,我们复盘当前中小银行与巨头现金贷产品之间的联合贷合作模式,不难发现几个痛点——
首先主要资金由银行承担,某些互金巨头出资比例极小,甚至不到1%的资金,却要分走对客35%左右的利润。
诚然,巨头在其中提供了营销获客、风控服务、其他技术服务,但是巨头并不会为整体风险兜底。
联合贷模式中,如果没有引入保险或者融资担保等增信措施,用户出现了不良,巨头会配合催收,但当这笔资产出现坏账时,最终的承担者却是银行自身。
用白话来说,这个业务,如果资产表现良好,巨头会分走不少利润,如果资产表现差,坏账由银行自己背。
但这一点,在互联网巨头的巨头效应下,往往被合作银行忽视了,更愿意选择在风控上相信“品牌的力量”。
此处需要提到的是,对于有风控实力、科技能力的头部银行而言,即便与互联网巨头合作,最终核心风控会自己把关,如此,具体风险表现就与自身风控挂钩。
对于风控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实际上在联合贷款业务中,主要还是依靠巨头的风控,“他们对用户风控审核后,会出一个审批额度,银行一般就不会变了。”一家与借呗合作的银行人士坦言,这是目前中小银行的瓶颈——在零售信贷业务中,长期依赖抵押类业务,在纯信用贷款业务中,没有足够的风控经验。
但互金平台的收入逻辑归根结底和联合贷风险表现捆绑得不够紧密。
互金巨头们联合贷的核心收入,来自于撮合更多的放款,以及转化更多的流量——当头部互金平台的盈利需求和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压能力超过了某个平衡点,商业化的需求和金融风控原理就会相悖,某些中小银行还是没有自己的风控能力,那么这盘美好的蛋糕,就会变成另一个故事了。
强者恒强,有实力的头部银行在联合贷中占据主要话语权,大部分中小银行在承担坏账的基础上,却面临着分润逐渐减少的尴尬局面。
亦有一种说法认为,某些互金巨头在与多家银行的联合贷合作中,会将头部银行风控审核不通过的用户推荐到尾部银行,如此一来,银行机构的零售信贷不良分化加剧。
觉醒意识要快
要想独立成长,中小城商行必须开始快速转型。像文中提及的这家城商行,果断放弃联合贷这块看起来美美的肥肉,实在需要勇气。
毕竟,巨头的流量毫无疑问是可观的,切断与其合作,又该以何种方式保持自己的消费贷规模和增速?
文中的X行目前已经找到三条路线——
1.发力自营业务,该行自营信用类消费贷已上线投放,税贷及农贷的自营业务正在系统开发中,预计本年四季度实现投放;
2.继续深入助贷业务的合作,不再仅仅关注现金贷单一产品,也开始涉足车抵贷、房抵贷业务,全面拓宽产品线;
3.互联网贷款新规的下发,进一步规范了行业的发展方向,该行也把目标合作机构从助贷平台转向小贷、消金、租赁公司等持牌机构,丰富了流量来源的同时也达到提升准入门槛来控制风险的目的。
毫无疑问,中小银行在零售转型的道路上有千难万阻,依靠助贷、联合贷产品来达到零售贷款规模提升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银行始终需要将核心风控掌握在自己手上,敢于在经济周期波动环境下,验证自己的风控模型,并将坏账稳定在一定区间内的机构,势必迎来长久发展。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新流财经”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