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nvisiblejio
来源:看不见的脚
距离《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已经接近1个月的时间了,想必监管部门应该在紧锣密鼓的对相关意见进行研究梳理,办法落地估计指日可待。与今年金融市场整体就业行业平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Reits团队、负责人招聘的火热景象与这个火热的夏天倒也十分相配,招兵买马、项目储备,各家机构憋足了力气,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从无到有 本身就是一次飞跃
伴随着ABS的发展,公募REITS的呼声日益强烈。尽管中国版的Reits加了一个基础设施的帽子,但依旧改变不了它的跨时代意义。监管也在制度设计上做足了空间和考虑,基础设施reits整体架构采用“公募基金+ABS”的形式,突破了公募基金双10%和合格投资者200人的限制,同时在优质项目遴选、投行保荐、双重尽调、引入个人投资者(16%)、公募基金管理人组建专业团队、90%收益分配、强化相关中介机构责任等方面也做出了全面的规范。
选择在优质基础设施领域先行试点,一方面是通过权益市场进一步推动新基建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就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依旧热火朝天,一旦大搞公募reits,难免火上浇油,同时目前入场房地产市场,在投资回报率、涉税筹划等方面都没有足够的竞争力。真正的房地产Reits推出还要结合试点情况,有序推进。
各方翘首以盼 市场情绪高涨
对于原始权益人来说,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
对于公募基金管理人来说,无疑是扩大资产管理规模的绝佳时机,万亿市场触手可及。
对于ABS管理人来说,在这个承销费率没有下限的时代,终于出现了一线转机。
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能够分享新基建建设甚至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红利,想想都觉得激动。
画面很美 但有些问题还要思考
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政府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就需要大把大把的钱。分税制改革以前,地方事权和财权是严重不匹配的,所以地方很聪明,城投公司应运而生,地方拿着刚兑信用大展拳脚,不亦乐乎。随后,4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横空出世,明确了限制举债、限定用途、风险预警、考核问责等,说白了就是不要变相过度举债,并在43号文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投资运营。
彼时,伴随着相关文件的劈天盖地的涌来,PPP迎来了疯狂的增长阶段,到2017年底达到了18亿的顶峰。社会资本的参与不仅给了地方搞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是限制了地方政府低效项目无谓的资金浪费,毕竟社会资本是逐利的,不赚钱的买卖没人做。
那到底社会资本赚没赚钱呢,这就不好说了。典型的PPP模式是BOT,建设-运用-移交,社会资本赚钱的阶段就在中间运营的10年、20年。就靠这10年、20年的运营收回成本并且实现一定的回报率,大部分项目光靠收钱恐怕很难实现,毕竟基础设施项目自带公益属性,公交、地铁、高速公路、污水处理等,就是《试点通知》里面鼓励的行业,在哪搞都一样,并不是雄安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就能收更多的钱。
社会资本不满意怎么办,各种补贴、补助、付费、兜底就应运而生了,地方还是会给你想办法。尽管后续对PPP支持责任占比限制在了一般公共预算的10%。但是你知道的,这种靠估算和预测得到的数据,不都是任人摆布。“出租率100%、退租率0%,收入连续稳定”,这跟未来经营收益权类资产证券化项目现金流预测一样,全靠一腔热血,这也是后续证监会收紧未来经营收益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重要原因。所以,10%也一样,收入多估点、成本少算点,就有了。
PPP终究还是和政府信用脱离不开的,所以趋之若鹜也不难理解。社会资本相当于是买了一笔十几年的地方债,关键还要自己劳心劳神,更要面临期限错配和信用周期的考验。地方也再次将杠杆加到了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几年,好像比城投发债还要痛快。
2016年以后,监管开始加大力度清退各种兜底、补贴、变相融资,严禁地方杠杆外溢。至此,PPP作为社会资本和和地方同股同权的产物,也成了过气网红。
此时,reits的推出,让基础设施投资再次迎来了新机遇,当然这次不是以加杠杆的形式,而是以股性试点,补充资本。同时也对基础设施项目的运营时间、现金流情况、特许经营权、市场化运营现金流、且不依赖第三方补贴等进行全面要求,这也是在吸取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发展阶段的经验。
但还是有一些问题不能忽略。一是尽管有相关部门的遴选机制,但会不会把前期PPP项目选进来,毕竟火热阶段的项目算算也是运营能有二三年了,如果这些项目进来,是不是就为当时的社会资本接盘了呢,那现在亟待发展的新基建,是不是就没法借力REITS了,如果是这样,其实还是在解决过去的问题;二是地方政府怎么定位,毕竟基础设施是地方政府的马车,本来一个市场化的产品,如果和地方财权事权扯上关系,就难免会变得复杂,尤其是在存续期间;三是大量的现金流估算、资产评估存在,怎样以有效的手段实现客观、公正,从ABS的经验看,这些预测都是鬼话连篇;四是收益究竟有多高,在没有任何税收优惠和支持的情况下,在加上基础设施公益性所导致的低收益,究竟能不能让投资者获得足够吸引力的收益,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未知数,封闭式的属性可能也会加剧投资者的疑云;最后,企业究竟有多大的动力做,现阶段可能国有企业对资本的渴望大于资金的渴望,但是一旦要把优质资产拿出去,应该是谁也受不了,但是不拿优质资产,投资者收益难以保证,究竟何去何从。
当然,这些问题终究会在发展的路上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很欣喜中国版REITS实现突破,即将扬帆起航,祝各位新晋REITS大佬功成名就,静待市场首单报捷。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看不见的脚”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写在Reits起航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