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小柒
4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参见刚刚,429政治局会议释放了哪些重大信号?)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作为,求真务实,防止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这本身就代表着对稳预期、稳市场的最高诉求。那么,何为黑天鹅与灰犀牛呢?
一、世人对黑天鹅与灰犀牛的熟知主要与两本书有关,分别为美国作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著的《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以及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著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前者衍生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后者则衍生于欧债危机之后(2013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上被提出)。
二、实际上,国内对黑天鹅与灰犀牛的认知时间、并不长。2017年7月17日,在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的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便刊发头版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这算是国内官方媒体中首次提到“灰犀牛”,而黑天鹅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过2017年7月以来,这两个词汇在高层会议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
(一)针对黑天鹅事件,政策层面明确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把主动防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二)针对灰犀牛事件,政策层面明确要防微杜渐,增强底线思维,增加危机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和责任机制,降低风险引爆的可能性,切实提高风险化解能力。
三、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而黑天鹅曾经也是欧洲人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也即,黑天鹅事件是指那些不可预测、突如其来的小概率事件,一般有两个特征:
(一)具有意外性且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即带有典型的随机漫步特征;
(二)虽具有意外性,但在其发生之后,人们往往会认为它实际上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比较典型的黑天鹅事件有泰坦尼克号沉没、2008年的中国南方雪灾、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当然也有人将其视为灰犀牛事件)、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等各类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以及2022年3月爆发的俄乌冲突等等。
综上,总体来看,黑天鹅事件是指那些难以预测,但突发发生时会引起连锁反应并带来巨大负面冲击的小概率事件,广泛存在于自然、经济、社会、政治、人文等各领域,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并酿成严重后果。
四、灰犀牛主要是指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但却显而易见的大概率风险事件,比较典型的如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房地产风险(被称为最大的灰犀牛事件)、全球各领域的金融化泡沫化以及产业链与供应链的不稳定性等等。
综上,总体来看,灰犀牛事件是指那些明显、大概率但往往又会被人们忽视、不以为然且最终有可能会酿成大危机的事件,其同样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发酵之前往往不被重视或被当成正常的现象来接受,如果重视不够很容易会错失最佳的处理或控制风险的时机,并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五、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分别是小概率和大概率事件,但影响均很重大,或者说均是大风险事件,目前已从传统的财经领域拓宽至社会、人文、科技等各领域。通常人们认为,黑天鹅事件是被忽视的一系列灰犀牛事件合力的结果,也即灰犀牛事件可以被视为带来黑天鹅事件的一系列风险隐患。例如,此轮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与粮食价格的冲击以及2018年以来的中美博弈加剧所引发的一系列危局等等。
六、虽然黑天鹅为不可预测的小概率事件,但政策层面已经明确定调要用大概率思维来应对小概率事件,这意味着黑天鹅事件与灰犀牛的应对是一样,其最终方向均是为了防范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体现出“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的忧患意识,是在内外环境日益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与问题矛盾交织叠加等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判断,是对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应对不力、防范不及就会导致各种风险传导、叠加、演变、升级并进一步威胁国家安全现实的清醒认知。
七、4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参见刚刚,429政治局会议释放了哪些重大信号?)明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就清晰地表明避免物价、消费、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物流安全等问题成为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而近期政策层面肥皂剧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均是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不断向黑天鹅与灰犀牛演化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任博宏观伦道”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何为黑天鹅与灰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