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信三公子
来源:政信三公子(ID:whatever201812)
每年两会,我都会写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但是观点公开后,太容易被捶,尤其是在今年三重叠加的背景下,声誉风险挺高的。
被催了几次,还是补上吧,挑重点,简短向大家汇报一下。
其一,金融机构需要继续反哺实体经济,不仅仅是业务层面,还有分红层面。
原来的分红路径,上缴给财政股东,财政再做统筹调度。现在的思路变了,定向了。取之于实体经济,用之于实体经济。
金融机构在经济调整周期里,跨周期调节水量的水库角色(而非仅仅考虑收益和风险),显著增强。
与此对比,财政自上而下的拨付路径也变了,直达基层,不需要中间的过路财神给层层揩油。
换句话说,一丝一毫的资金都不应浪费,都要用到刀刃上。
地方政府要继续过苦日子,金融机构也同样如此。
身为金融从业人员,大家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当地产行业变成了民生行业后,金融行业的民生行业属性也在回归。
原文:
“但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那你们会问,钱从哪里来?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已经说了,我们这两年可用未用、结存的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的利润,再加上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新增支出规模不小于2万亿,而且增加的规模主要用来减税降费,特别是退税,这相当于给登高山的人输氧。”
其二,今年的政策会长短期结合。短期或许从权宜,长期始终很坚定。
短期会适度放松,但绝对不会大放水来冲抵债务,还是要通过发展解决问题。
具体到地方政府身上,一定要削债,但不是把债全部削完,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给削完。既然要发展,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存量问题,是无从谈及发展的。
怎么削债?过去的市场化路径,很难再继续走下去,因为还没削完的,都是硬骨头。
个人理解里,只能通过财政扩表来削债。但是,与此配套的,一定是降息。既然刚兑了,过去的高息也就要进行调整。这也很合理。
现在看,这一推断可能难以置信,但我觉得,这是在不通胀的前提下,唯一的有效路径。
原文:
“如果说我们今年采取的举措不仅是应对短期的,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决不预支未来,是可持续的。因为正像记者朋友提到的,中国还有应对气候变化、收入差距、债务等众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中长期过程中,包括今年去有力地应对。有关方面的措施我们都在安排部署,中国现代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其三,不刺激消费需求,而是市场导向的供给来创造消费需求。
除了稳就业外,要市场化深挖需求,看来3亿新市民非常重要。
这里面有个很严峻的问题,即,如果只能三选一的话,就要放弃“大规模投资”,放弃“消费券(或者XX下乡?)”。
如果明确放弃“大规模投资”,我们对地产,对传统基建,都应该保持谨慎。
原文:
“中央政府的政策储备是有的,但需要集中使用。有三项选择,但只能做选择题,就是三选一。一是大规模投资,也许你们可以得到订单。二是发放消费券,可能会直接刺激消费。三是给企业减税降费,稳就业、促投资消费。他们沉默一会儿,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选择第三项。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率的。从今年我收到的有关报告看,普遍把减税降费作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第一个期待。看来,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其四,就业优先,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就业展开。
区分长期就业和短期就业吗?短期刺激就业还是注重持续性?服务业能解决最大数量的就业,开顺风车、送外卖和带货直播?如果互联网企业要以提供就业为首要原则,那么就得持续补足社保福利短板,短期利润大幅下降,而互联网行业节流的主要方式,就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这样看的话,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会迎来显著的市场机会。再结合ESG,乡村文旅和养老产业,要爆发了。
原文:
“今年我们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所以我们强调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因为我们现在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必须有1100万人以上,最好有1300万人以上。我总觉得,只要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能够实现有些人说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一个实例,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的时候,我们没有定经济增长指标,但是我们定了一个明确的指标,就是新增城镇就业要900万人以上,结果实现了1100万人以上的新增城镇就业,经济不仅实现了正增长,而且增速达到2.2%,在主要经济体中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
最后,自由贸易是必须的,但也任重道远,要居安思危。
这部分是全篇的重点。无法想象,如果我们在2000年没加入WTO,会是什么样子。
我记得,当时的通胀很厉害,除了搞基建,也没有特别的路子,各种唱衰论。尤其是,1999年还发生了北约轰炸中国南联盟大使馆的事情。
而199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除了亚太金融危机,就是中国取消了福利分房,建立了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房地产市场开始大繁荣起航。
刚才查了下数据,2000年,中国的进出口只占世界的2.2%。2021年,已经占比高达11.55%。期间,GDP翻了10倍,从占世界的3.6%提高到17.4%。
俄国要被美国取消最惠国待遇,可能进一步踢出WTO,相当于封死了俄国的进出口,这已经属于冷战了。
WTO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货币-金融-贸易)的三大基石。这三大基石是: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今年两会提到了RCEP,寄予厚望。
这是什么呢?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由东盟十国在2012年发起,于2022年实施生效。现有15个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5国以及东盟10国。从人口数量、经济体量、贸易总额等三个方面看,均占全球总量约30%。
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明白了,最盼望世界和平的,就是我们自己。发力区域性自贸区的建设,大家自行体会。
原文:
“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现在进口对工业的综合影响度超过70%,我们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而且连续五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当然,总体上我们还处于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但这也表明产业和消费都在升级,市场潜力大,各类投资都有很大空间。
相关国家和我们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RCEP,今年正式实施,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我们会利用这一契机,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继续把中国打造成全球外商投资的热土。”
全文学习完,真的很感动。作为搞研究的,最近两年,我一直都偏悲观。但学习完本次的会议内容,能从每一句话里,体会出字里行间背后的努力。
先聊这些吧。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政信三公子”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迟到的重要会议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