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好猫
来源:好猫财经(ID:haomaocaijing)
任何人都难以想象,一家千亿销售规模房企,年度净利润只有2.2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利润只有1.17亿元。
资本市场对房地产的嘲笑得逞了——“地产赚的都是假钱”,难道真的在禹洲集团(01628.HK)身上印证了?
一切都需要从禹洲年度业绩报表中去寻找。
2020年,禹洲销售额同比增长40%至1050亿元,禹洲未公布权益销售额,但禹州少数股东权益占比约为28%。
勉强说禹洲是千亿房企,倒也不为过,这是禹洲目前仅拿得出手的称号。
问题出现在营业收入上,禹洲2020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4.1亿元,同比下降55%;全年实现毛利润4.8亿元,同比下降92%。
禹洲的收入主要来自物业销售、物业管理费收入、酒店经营收入、租金收入。
2020年禹洲物业销售收入仅97.4亿元,同比下降56.7%。也就是说,禹洲整体营业收入下降,主要是物业销售收入下降导致。
更可怕的是,禹洲2020年的物业销售息税前利润(EBIT)是亏损6.3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59.5亿元。
按照房企确认收入,一般以购房者获得已完工物业的法定所有权时确认收入,即购房者确认收房时,房企才能将售楼款确认为收入,此前一直为合同负债。
在确认收入同时,也可以确认同时期产生的成本。因此禹洲收入下降的问题,可以得出两种解释:
一个是确认收入“腰斩”;
另一个就是确认收入同时期的成本奇高,做了亏本生意。
禹洲在业绩公告中轻描淡写,收入减少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海若干物业项目开发进度延期,武汉和唐山物业交付有所延期,导致收入递延确认。
和泰禾黄其森一样,甩得一手好锅,禹洲的解释至少有三个怀疑点。
第一,住宅楼盘出地面或者数层,就可以销售,一般至少两年后才能竣工交付给业主,届时才能确认收入。
上海若干项目既然处于开发阶段,销售后交付至少要一两年时间,上海项目怎么就能影响当年的收入呢?
第二,从绝大部分房企的数据来看,新冠肺炎对工期影响基本在后期被消除。两个月工期的影响,不足以造成同比50%收入确认的下降。
第三,因为收入和成本是同时期匹配确认,延迟确认收入,没有办法解释为何会发生亏损。
用数据说话,才能更加有力的戳破禹洲的谎言。
2020年中期报告里,禹洲就已经实现营业收入140.1亿元,同比增长20%。
看懂房企报表的难度直线增加,前半年已经实现营业收入140.1亿元了,全年的收入却不增反降至104.1亿元。
这只能有一个解释,禹洲剔除了一些收入。
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应该是审计师的不认可。按照港股规定,中报的财务数据是不需要经过审计的。
也就是说,禹洲管理层对收入的确认,不被审计师认可,最终被迫剔除出一些收入。千方百计提前确认收入,在业内并不新鲜。
禹洲与审计师的分歧,在正式的年度报告中也许会有些许蛛丝马迹。
可能会涉及一些联合营公司收入确认、毛坯房交房等方面的分歧,但禹洲管理层妥协了,也可能就此将这件事埋起来。
至于亏损的事情,有一个数据也足以解释。
2016-2020年,禹洲交付的物业平均售价分别为9000元、14118元、15182元、12426元、11711元。
同时期,禹洲新增土地储备的楼面价分别为9872元、6787元、5000元、10023元、11852元。
毫无疑问,禹洲正在消化高地价带来的亏损阵痛。
禹洲是最近几年崛起的黑马房企,2016年销售额才232亿元,快速增长至千亿规模,让禹洲现金流还算比较宽裕,非受限现金短债比1.68。
楼市泡沫什么时候破裂不知道,但房企的泡沫破裂如此容易,可能是审计师的较真、一两月工期的延误。
也可能是在房价不涨的情况下,土地投拓人员的一次看走眼,设计师的理想主义,又或是一个黑心项目总的贪欲。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好猫财经”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审计师与禹洲管理层发生了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