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怿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ID:msyangteacher)
自今年宏观政策层面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以来,许多领域的政策都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
一方面是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全行业领域进行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碳中和导致许多行业的目标出现了重大变化,必须进行对应的调整。
因此,县城作为这一轮新型城镇化吸纳人口的重点区域,其建设目标与理念同样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住建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县城未来的面貌与建设目标将出现重大变化:
在过去十年中,许多县城都有一个“大城市梦”;即以大城市的模型与样板来建设县城核心区。于是一个个商业综合体、高密度社区在许多县城内拔地而起;虽然展现了经济发展的成绩,但也与县城的综合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同时,在县城不断吸纳人口、且继续作为下一轮城镇化吸纳人口的重点区域后,县城的建设规模纷纷达到了瓶颈;基层农村却不断面临人口流失、乡村空心化的问题,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开始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利用不平衡的问题持续突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期的土地制度改革与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开始结合。
一方面《意见》提出“县城建设应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既要防止盲目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又要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县城人口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万至1万人,县城建成区的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应控制在0.6至0.8。”这将推动县城规模开始向外扩张;
另一方面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通过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将农村的富余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市场化,实现县域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的建设用地分布变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得县城发展的红利与当地农村进行共享,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因此,在县城低碳建设的过程中,也将推动广大农村、集体的发展,通过土地这一根本性资源要素,来实现更为公平的红利分配。
贯彻低碳目标,全面因地制宜发展
在上一轮城镇化的过程中,“大拆大建”是较为突出的问题。虽然棚户区、老旧城区改造免不了进行拆迁,但挖山填河等非必要的改变自然环境却也十分普遍。
因此,《意见》提出,“县城建设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不挖山、不填湖,不破坏原有的山水环境,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县城绿化美化主要采用乡土树种,实现县城风貌与周边农林牧业景观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县城自然环境,推进生态绿道和绿色游憩空间等建设。”
这既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碳中和”宏观目标带来的、不进行非必要的碳排放的具体要求。未来的县城建设,将根据不同的现实与地理环境,建设与自然融为一体、低碳和谐发展的新型县城。
以“人”为核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近年来的城镇化不再强调推进速度,而是强调质量、以及“以人为核心”;在后城镇化时代,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才能支撑当地经济得到有效发展。
因此,去年发改委就提出了关于支持县城进行“补短板、强弱项”的各项建设目标,并为县城建设提供新型城镇化专项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县城补短板强弱项专项信贷支持,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帮助县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同时,在《意见》中还强调: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合本地特点,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方式为主,降低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倡导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布局方式,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污水处理等设施,减少输配管线建设和运行成本,并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
这使得未来的县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布局也将出现很大的变化,既要跟随县域规模的扩大、为流入的人口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又要根据“碳中和”的宏观目标与实际情况,选择低排放、绿色环保、低运行成本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方式。
当然,这一改变也是县级城投随之市场化转型的良好机会,根据蓬勃发展的公共服务需求,从政府融资平台逐渐转型为城市公共服务的运营商、产业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在转型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凭借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为地方建设获得更低成本的融资。
提出步行系统,建设“小而美”社区
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艰巨的,这不仅需要能源结构转型,还需要改变整个社会生产及居民生活的方式。其中,绿色出行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城市来说,将进一步推进公共交通的发展,而对县城来说,则是建设“小而美”的社区,发展“步行可达”的县城生活。
因此,《意见》中提出,要打造适宜步行的县城交通体系,建设连续通畅的步行道网络。打通步行道断头道路,连接中断节点,优化过街设施,清理违法占道行为,提高道路通达性。完善安全措施,加强管理养护,确保步行道通行安全。
要合理确定县城居住社区规模,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因地制宜配置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探索以街区为单元统筹建设公共服务、商业服务、文化体育等设施,加强社区绿化、公共活动空间场所建设,打造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
这意味着未来县城建设的目标与规划理念也将出现很大变化,一切围绕着“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与生活方式,构建“小而美”社区与环境友好型的县城。
在“十四五”期间,县城作为这一轮城镇化吸纳人口的主力军,即将面临新一轮建设;同时,“碳中和”的目标也将改变县城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方式。
这将是县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自然也是新的机会。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碳中和”,即将改变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