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小柒
来源:涛动宏观(ID:jinrongjianghu123123)
一、2018年11月27日(当时这个公众号还未成立、我在运营另外一个公众号),笔者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当时报告的标题为“商业银行如果设立理财子公司,则发展前景优于基金,否则以后也许只能做理财代销”),即商业银行如果不设立理财子公司,以后只能做代销。但代销实际上是零售或财富管理部门的事情,和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关系,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设立理财公司,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部将会面临逐步萎缩直至消亡的局面。
二、现在看来,这一判断可能已经成为现实。9月7日晚间,21世纪经济报称从相关人士处获得消息“未设立理财公司的银行将无法再新增理财业务,即存量规模锁定、逐步消化”。这意味着中小银行(特别是非保本理财规模较低的银行)将会被限制开展理财业务,逐步被引导回归至信贷业务和本地业务。
三、实际上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就开始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中小银行持续压降间接投资业务、异地非标业务和地方金交所业务,这里面的背景可能是因为监管部门认为中小银行不具备开展理财业务和投资类业务的能力,正是因为投研能力跟不上、导致中小银行开展的这些业务本质上都被做成了类信贷业务,即监管部门认为正是这些非信贷类业务和表外理财业务让中小银行无法专心做主业。
四,事实上我们在昨天的报告银行业理财手册(2021年版)中也提出“非保本理财规模低于500亿元的银行获准设立理财公司的概率很低”。理由大致如下:
(一)监管部门在推动商业银行成立理财公司的同时,对于商业银行传统理财业务的监管会愈发严格(如银行理财与理财公司的销售端、投资端以及产品端均有明显差异),特别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后,银行体系内部开展理财业务的合规风险将会不断加大,后续设立和未设立理财公司的商业银行亦将会形成明显的剪刀差效应,后者理财业务的生存空间会被不断被挤压,直至消亡。
(二)从目前已设立理财公司的银行来看,银行体系的理财业务正逐步向旗下的理财公司转移(部分银行甚至已经实现完全转移),而银行体系内的理财业务正处于持续萎缩阶段,资管新规过渡期后萎缩步伐可能会进一步加快,预计这一趋势是行业特征,而非个案。
(三)银行体系内的理财业务实际上很难摆脱银行的影子,而监管部门似乎亦认为只有通过理财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才能从根本上规范理财业务,打破传统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子银行特征。因此资管新规后的政策方向很明确,即不断压缩银行体系内的理财业务,推动理财公司朝着真正资管方向转型。
(四)可能从金融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并非所有银行都需要设立理财公司,也并非所有银行都有必要开展理财业务。对于无法独立设立理财公司的银行来说,通过区域内银行联合设立或开展代销可能是不得已的选择。
五、如果将500亿元的非保本理财规模作为一个门槛,则意味着最终设立理财公司的银行可能只有40-50家。
(一)根据统计(包括非上市银行在内),目前非保本理财规模超过2万亿的银行有3家(合计7.09万亿)、超过1万亿的银行有9家(合计15.71万亿)、超过1000亿元的银行有28家(合计23.10万亿)、超过500亿元的银行有41家(合计23.88万亿)、超过200亿元的银行有59家。其中,
1、非保本理财规模超过万亿的银行有9家,分别为招行、工行、农行、建行、兴业银行、中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与交行。其中,招行、工行、农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超过2万亿,分别为2.57万亿、2.37万亿和2.15万亿。
这9家银行均已设立了理财公司,其非保本理财规模合计达到15.71万亿,占全部非保本理财规模的61%。
2、19家银行的非保理财规模位于1000-10000亿元之间,包括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青岛银行、重庆农商行与上海农商行等10家地方性银行以及另外9家全国性银行。
这19家银行中目前只有北京银行、上海农商行以及浙商银行未获准设立理财公司,其非保本理财规模合计达到7.39万亿,占全部非保本理财规模的28.66%。也就是说非保本理财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28家银行中,已经有25家获准设立了理财公司(另外3家银行获批应该是迟早的事)。同时这28家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合计达到23.10万亿)占整个银行业非保本理财规模的90%左右。
也就是说即便其它中小银行不能开展理财业务,对整个理财市场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毕竟这些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占比只有10%左右而已。
3、除以上28家银行外,还有13家银行的非保理财规模超过了500亿元,从高到低依次为天津银行、贵阳银行、广州农商行、中原银行、苏州银行、齐鲁银行、汉口银行、成都银行、长沙银行、盛京银行、哈尔滨银行、广州银行以及重庆银行。这13家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加在一起不足8000亿元,未来的规模大概率也会不断被压缩。
(二)目前非保本理财达到500亿元门槛且理财公司没有获批筹建的银行还有15家,按非保本理财规模从高到低依次为北京银行(3317.70亿元)、浙商银行(2425.59亿元)、上海农商行(1361.08亿元)、天津银行(980.68亿元)、贵阳银行(839.86亿元)、广州农商行(757.87亿元)、中原银行(741.95亿元)、苏州银行(666.01亿元)、齐鲁银行(642.29亿元)、汉口银行(599.75亿元)、成都银行(577.23亿元)、长沙银行(548.53亿元)、盛京银行(532.21亿元)、哈尔滨银行(529.60亿元)、广州银行(515.14亿元)、重庆银行(513.02亿元)。
六、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受限的同时,理财公司的业务却屡屡享受到政策春风,不仅其理财规模在今年6月底突破10万亿,近期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以及光大理财还获得了首批养老理财试点资格(获批城市包括深圳、青岛和另外两座分别位于中部与西部的城市)。据悉上述四家试点公司在首批养老理财产品中引入了收益平滑基金机制,即将一定比例的超额收益部分纳入收益平滑基金,以应对产品出现风险准备金无法覆盖亏损的情况。
七、当然上述政策目前还没有正式明确,可能还会存在地方政府与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博弈(不过结果应该不会太乐观),毕竟这一政策对一些地区老实说确实不太公平,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地方金融资源的不平衡(如目前长三角的6家城商行均已获批了理财公司、区域还是比较集中)。
不过即便金融管理部门最终让步,最为乐观的博弈结果可能是允许每个省最多只能由1家地方性银行设立理财公司,或者区域内银行联合发起设立理财公司。但无论如何,规模应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如果金融管理部门认为地方性银行没有投研能力,又如何会放手或让步呢?根本的原因还是大部分中小银行的确如监管部门所判断的那样,没有能力或者说根本没有意愿开展理财业务。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任博宏观伦道”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不幸被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