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怿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ID:msyangteacher)
随着疫情的控制,央行开始对经济作出了新的研判:新增表述“各类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繁重”等。在货币政策展望方面,更加强调提高政策的“直达性”、打通货币传导多种堵点。
结合节前银保监“回头看”大检查的文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市场无限宽松的基调已经改变;开始重提“坚持总量政策适度”、“把握保增长与防风险的有效平衡”。
那么,刚刚放宽没有多久的基建融资,很快就将再次收紧吗?
在二季度的“疫情经济”期间,为了促使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大幅宽松,造就了一批超低利率债券,甚至刷新了票面利率新低。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发债主体的基本面并未有大的变化;利率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下降并不正常。
因此,随着“疫情经济”的结束,这些超低利率已然成为过去时;新发行债券的利率即将与市场共同回归理性,大幅下调票面利率的窗口期已经结束。不过,对城投、基建类企业来说,流动性的重要性远大于成本;只要流动性还在,利率的适当回升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今年的成绩如何,还要看三季度的发力。
专项债小低谷,细则有望微调
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出台,原本是用来挤压地方隐性政府债务、将隐性债务逐渐阳光化、转化为表内债务的政策性工具。却未曾想,在疫情经济时代,为了维持“六稳”,专项债无限宽松,在极短的时间内放量创下历史新高,形成了新的债务风险。
如今,上半年专项债发行的小高峰已经过去,暂时让位于特别国债的发行,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发行低谷期。在市场回归理性、银保监开启监管之时,或许专项债也到了该“收一收”的时候。缺位已久的专项债资金、项目管理细则有望加快出台,为下半年的万亿专项债指明防范风险的道路。
政策行回归,引导“补短板”落地
专项债的宽松让我们看到积极财政并不是万能的,基建“补短板”仍然任重道远;引导货币流入实体经济、发挥政策性作用依然离不开政策性银行。因此,发改委最近的动向明显,政策行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回归,通过另一种方式引导资金进入基建“补短板”领域。
市场回归理性,但我们仍处于“后疫情时代”,政府投资、基建补短板仍然是当下投资的重点领域,将成为政策性金融、政策性工具倾斜的重点领域,切实保障项目投资的落地与起效。
基建再融资,稳步扎实推进
今年5月,发改委推出了基建REITs的试点办法,引发了非常大的市场反响。虽然只是试点,但这并不是偶然,而是推动基建再融资的重要举措;这既意味着未来基建资产将逐渐成为底层资产的重要品类,也意味着推动基建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市场回归理性、避免空转,将利于资产与资金的衔接,促使基建再融资的稳步落地,实现基建投融资的循环发展。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基建投融资未来的主要道路:信用类融资渐行渐远,基于资产与项目的融资慢慢打开。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市场回归理性,基建融资面临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