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理顾菌
来源:理顾者(ID:gh_9acd8a0ce3f1)
前有“东民长”三家兑付,后有资管新规延期几乎是铁板钉钉之事,坊间风声又起。
在监管的拿市场没辙中,不少人蠢蠢欲动,鼓吹信仰不倒,刚兑神话不灭。
可再怎么暗流涌动,这刚兑的风,监管都不可能再让它继续刮起。
01
两年多了,大限将至,资管新规现实如何?
一是配套细则迭出不穷。
2018年9月,《银行理财新规》;
2018年10月,《证券私募新规》;
2019年10月,《标债认定规则》;
2020年3月,《保险资管新规》;
2020年5月,《资金信托新规》;
……
监管疯狂输出,给资管新规打上了一堆补丁,所有的配套细则都按照最严口径来发布,态度坚决果断。
在毫不留情面的紧箍咒中,资管行业曾经靠着种种监管套利一度水大鱼大的好时光戛然而止。
以通道业务为主的信托、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规模一路下降。据数据统计,券商资管下降了近8万亿,基金子公司下降了8.9万亿,信托公司下降了4.6万亿。
而反观,本就业务合规、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公募基金、保险等,规模一路攀升。
二是非标整改依旧老大难。
期限错配、借新还旧、资金池等,在过去的资管界是再常见不过的。银行是非标的鼻祖,信托是非标的大本营,这两大机构都曾靠着非标一路资产扩张,非标规模庞大。
可即使再怎么受欢迎,再怎么是社会融资方式的补充,也改变不了非标是一种监管套利式创新的本质,改变不了它生而具有违规的“原罪“,监管不可能放任不管。
因此,当资管新规定下非标整改一目标,《标债认定规则》又堪称史上最严非标口径,今年的0508资金信托新规再划下50%红线,金融机构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更何况,非标的流动性差,一般都是3年,5年甚至10年,眼看2020剩下半年不到,肯定是完不成的了。
三是风险暴露加速,暴雷多。
虽说暴雷是排雷的最好方式,但当资金池、期限错配等被禁止后,有多少家机构或企业能毫无流动性风险之忧?尤其是做非标的,尤其是中小规模的。
做非标者,大多是融资难的群体。
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资质较弱,拿不到银行贷款,公开上市难,非标受限后业务冲击大,违约增多,进而信用更堪忧,标准化市场融资受影响。
再加上2020年的特殊,民营企业雪上加霜,想兑付也兑付不了。金融机构只好宣布违约或延期,机构信仰也屡被波及,一轮恶性循环,金融信心下降,经济稳定受影响。
这是监管层想要的结果吗?
或许不是。
但这是资管新规的错吗?
当然也不是。
金融是一场收益和风险的博弈,监管想要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又不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必须在两者之间平衡。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雷是不可避免的。
但雷多了,今年的“六稳”就更难了。
因此,延期是必然的,不管是1年/2年/3年。监管为了“不打脸”,维持住权威和尊严,不能直接说“目标太高,任务完不成 “,但口风已经松了。
02
口风一松,蠢蠢欲动者随之涌出。
如果一旦确定延期,那肯定会有一波最后的冲刺者,机构一边慢吞吞在转型,一边继续踮起脚尖观望。
底下的从业者,也开始闻风而动。
先动之以理,借势营销来一波,监管嘴上说着要破刚兑,谁保本谁违规,谁刚兑举报谁,但行动上却不让机构违约,今年要“稳”,要兑付。
再晓之以情,你看,去年雪松公告对原中江所有本息兑付,再看今年金凰珠宝一案,东莞民生长安大义凛然承担责任,不就是刚兑吗?有人举报吗?
牌照靠谱,信仰不倒,刚兑还是刚兑。
且不说机构主动承担兑付责任,是出于自身管理失责,既为避免起诉之后的“法律”责任,也为博得一个好名声。
单说刚兑这事,不管延期不延期,监管是不可能让这股风再刮起来的。
资管新规的核心,就是破刚兑。
为何要打破刚兑?央妈早在2018年资管新规里,就以大段笔墨着重强调:
刚性兑付偏离了资管产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抬高无风险收益率水平,干扰资金价格,不仅影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弱化了市场纪律,导致一些投资者冒险投机,金融机构不尽职尽责,道德风险较为严重。
其一,本应是代人理财,收益与风险如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但刚兑一本万利,投资者既得高收益,又享低风险,稳赚不赔,市场规律何在?金融秩序何在?
其二,其实是有风险的,只不过为了维持刚兑,资管机构把潜在亏损风险的定价加到了其他资产上,进而传导至整个市场。也即,不只是机构为刚兑买单,整个市场都在为刚兑买单。
其三,有人为刚兑买单,就肯定有人趁机浑水摸鱼。金融圈离钱太近,人性脆弱,道德风险积聚的同时,潜在的金融风险也在积聚。
因此,短期来看,刚兑是岁月静好;
但说白了,刚兑本来就是不合规、不合法的,比“非标”还有害。长期来看,不过是在消耗金融体系,对于借新还旧的资金池项目而言,更是损害了“新”投资人的利益,必须要打破。
03
资管新规刚出来那会儿,机构们也心存幻想:刚兑这么多年,有没有可能不打破?
但监管爸爸态度明确,刚兑是附骨之疽,破刚兑是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方向不会动摇,净值化也势在必行。
也就是说,醒醒,别再幻想了。
这体现在产品上,就是这两年来,第一年净值化还走得慢吞吞,第二年后开始大迈步了。
以金融第一支柱银行为例。
数量方面,2019年1月,净值型产品数量占比不过7.3%;等进入2020年,截至5月底,净值型产品数量达 18136 只,占比已达 32.8%
规模方面,截至1季度末,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约 24.4 万亿,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约 12.54 万亿,占比由新规前的 15%大幅提高到51.40%。
再者,今年闹得最大的雷,莫过于安信、川信之事,但在同一场答记者问会里,监管对此事处置方案回应如何?
其中有一点是:
第三,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风险责任意识,准确评估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
暂且抛开安信川信的道德风险、违法违规不说,“风险自担”这一点俨然是“买者自负”的另一说法,而买者自负盈亏的另一说法,俨然又是——破刚兑。
自始而终,监管破刚兑的心都不曾变。
即使现在还没有完全破刚兑,以后也还是要破刚兑的。对于机构和从业者来说,与其一直拖着,眼巴巴观望,不如早做准备,为专业化和差异化而谋,何必不到黄河心不死呢?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理顾者”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刚兑的风,继续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