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陌爷
F1.
3月29日,碧桂园服务发布年报,股价应声大跌。
可原因不是因为业绩,而是来自于资本市场的恐惧。
客观的来说,碧桂园服务的交出的成绩单可圈可点。
营业收入288.4亿,同比增长85%;
净利润43.5亿,同比增长56%;
净利率15.08%,虽同比下降2.75%,但仍然处于行业领先,甚至超过绝大多数开发商。
手握15亿平米的合约管理面积,妥妥的稳坐宇宙第一物管公司。
虽脱胎于碧桂园地产,但来自于地产的管理面积仅40%,呈良性循环。
恰逢物管公司被吹上资本市场的风口。碧桂园服务也开始了大肆并购。
大举并购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配股,对于其债务结构和现金流并未带来根本性冲击。
然而这份成绩单,资本市场并不买账,碧桂园服务将其归因于资本市场对于碧桂园地产的恐慌。
资本果然是“反人性”的。逼得碧桂园服务直接声明:
“不要把我们和碧桂园联系在一起,碧桂园服务保持战略和财务的独立性”
似是“父子”反目的一场大戏。
F2.
恒大的爆雷已经让资本市场痛彻心扉。
“风险出清的铁拳下,没有大而不倒
泰禾、佳兆业、花样年等房企已经破坏了地产行业的信用。
而恒大物业直到审计时才发现所谓账面上的135亿资本,不过只是一张张质押保单。
地产行业的信用崩塌的同时,也牵连着物管公司。
地产公司与物管公司之间的“输送”,开始用血淋淋的案例冒了尖。
资本市场质疑的并不是碧桂园服务的业绩,而是房企们的信用。
这是行业的问题,只不过碧桂园服务目标过大,被资本做了文章。
F3.
拉回问题的焦点,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恒大
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碧桂园的财务状况确实需要关注与警惕。
最新出炉的年报显示, 2021年,碧桂园净赚了409.8亿元,同比下降24.27%。
碧桂园首次出现规模负增长。
经历过行业高压调控后与洗牌后,行业已经达成了共识。
房企发展进去新常态。
碧桂园倒没有像万科一样“矫情”,在业绩发布会上道歉。
但同样显得不够真诚。客观的来说,碧桂园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盈利与流动性。
F4.
碧桂园的利润率在进一步下探,从去年的11.69%,跌到只剩下7.83%。
且已经连续两年大幅下滑。
图片来源:说财猫
这仅仅并表层面的,实际上,还得分给非控股股东。
据数据统计,近三年分给非控股股东的比例是
35%
折算后,碧桂园最后装进口袋的,或许只有5个点。
一年卖房近8000亿,所赚只有5个点,难免显得差强人意。
F5.
在大调整的周期中,资本市场更关心的是安不安全。
21年底,碧桂园手握的现金是:
1813亿
而扣除受限资金(343亿)、预售监管资金(551亿)后,实际可动用的资金是:
919亿
先看短期债务,一年没到期的优先票据、公司债券、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合计金额:
790亿
这么来看,还是能够覆盖的。
但别乐观,前提假设是商票以及表外负债等可控。
至少现在资本市场的风已经吹了起来。
“开源节流”是碧桂园当下正在做出的努力。
2021年的拿地金额1416亿,相较于2020年的2092亿,大幅减少。
积极融资与加速回款成为了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
但从目前来看,碧桂园面临着空前的评级下调压力。
从存续美元债情况来看,排名前三的是恒大(140亿)、碧桂园(117亿)、佳兆业(116亿)。
另两位美元债大户的“兄弟”已经爆仓。
最为致命的还不是存续债务与评级下调的风险,而是碧桂园的销售结构。
三四五线城市,还有机会吗?
政策底已经在拉升了,但今年却走丢了小阳春。一二线城市都还在等着松绑,三四五线城市的市场回暖还有很长的传导周期。
碧桂园的苦日子还得继续。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陌爷地产圈”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不要把我们和碧桂园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