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怿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ID:msyangteacher)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自2015年诞生以来,曾经大热也曾经跌入谷底。在经历了五年的发展后,PPP模式终于日趋成熟,成为政府可动用的常规模式之一,不再“自带光环”。
虽然PPP不再像过去那样火热,但对基建、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依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PPP既是基建融资环境的最佳风向标,也是地方财政的晴雨表。我们通过PPP模式的状态,能够发现很多征兆与问题。
为何PPP可看作是地方财政晴雨表?因为PPP是与地方政府的综合可用财力高度挂钩的,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当地政府的真实可用财力状态。
在PPP模式发展日趋成熟后,其优势与劣势是相当明确的。优点在于合规性高、可以引入具有产业运营能力的长期合作伙伴;缺点在于项目运作周期长,政府付费项目的综合成本要高于政府自行投资。
因此,除非是专业运营项目和存量资产项目,一旦政府把以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大部分为政府付费或者补贴的公益性项目做成PPP,实际上意味着地方综合可用财力进入了相当紧张的状态。做成PPP,完全可以说明当地政府在短期内已经无力通过融资平台发债等模式来建设;同时也说明政府层面有相对较高的项目实施意愿。
在今年地方专项债大幅度扩容的背景下,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在专项债额度较少的地区,地方政府推行PPP模式的动力更大;而在专项债额度相对充裕的地区,确实很少见到带有融资属性的PPP项目了。
从PPP看市场融资冷暖
要做成一个PPP项目,通常需要政府、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的合力协作;因此,PPP的冷暖不仅反映地方财力,还是市场融资的风向标。在2016-2017年的PPP大幅扩张中,融资环境的宽松是最大的推手;同样在2018-2019年去杠杆、清理影子银行的大环境下,PPP的热度随之大幅降温。
从融资上来看,影响PPP项目的主要有两个维度。
一方面是项目回报率与市场资金的利差。
当项目中的建设内容多过运营,那么自然要考虑项目投资的利差。如果PPP项目的回报率高于同级融资平台的融资利率,以及市场融资环境相对宽松,那么PPP模式自然大受追捧;或者市场资金已经宽松到一定地步,缺乏足够的合格资产,那么PPP模式也不失为一个资金的好去处。
近期PPP模式的逐渐复苏,实际上正是说明市场资金日趋宽松,开始缺乏可投资的资产。
另一方面是PPP项目再融资的空间。
PPP项目的周期一般长达10-30年,过于长的期限自然限制了很多资金的进入;因此PPP项目的再融资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到PPP模式的发展。在这一轮改革中,基建资产的再融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PPP发行ABS、基建REITs进行再融资的前景有了大幅改善,使得市场又开始重新关心PPP项目资产。
因此,这一轮PPP能复苏到什么程度,与再融资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当下的基建投资来说,虽然PPP已不再是主流模式,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是市场变化的重要风向标,值得持续关注。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融资风向标:PPP模式的另一种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