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怿
近日来,东方园林的各路消息再次引起普遍关注。曾经的民企之光、行业龙头,在短短两年间何至于沦落至此?实际上,东方园林的发展与没落的轨迹,就是一部地方政府权力膨胀与收缩的故事。
一、2009上市,恰逢四万亿爆发
2009年11月27日,东方园林在深圳中小板市场上市,成为中国园林第一股,这一天对何巧女来说一定是个幸福的日子。然而,上市只是一个开始,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这只是幸福的一个开端。
2008年底开启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绝大部分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四万亿计划中只有一部分来自中央财政和政策性银行贷款,剩余部分要求地方政府按照计划进行配套投资。可是,花销远大于收入的地方政府哪里拿的出那么多钱?
于是,给不了钱,只能放权。在大环境的高压之下,中央默认了地方政府的隐性借贷行为。地方政府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以地方政府信用为背书,大量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当时的企业来说,这类垫资项目还属于“新鲜事物”,评价褒贬不一,有些企业心中始终有疑虑,最终还款的钱从哪里来呢?
然而,这对风格相对激进的东方园林来说,完全不是问题。随着成功上市开启了他们新的融资渠道,有钱、敢干的东方园林,签下了大量BT(建设-移交)项目,业绩的快速增长,也刺激了股价的提升。
二、2013开启全产业链,三四线城市大兴棚改
在BT项目大行其道的时代,许多建筑业企业悟出了一个真理,产业链越长,毛利润越高。如果能够做到投融资、设计、施工一体化,那么毛利润更是可以达到一个喜人的水平。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东方园林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2013年开启了全产业链模式,拥有了自己的设计院、苗木供应基地、地产公司。
而此时,四万亿时代建设的那些BT项目,陆续进入了付款周期,地方政府再次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钱从哪里来?于是,许多三四线城市出现了以土地抵债的现象,毕竟在当时,土地财政也仅限于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土地供应量巨大,却没有人接盘。当时的地产商都认为,县城的房子,卖给谁去?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脚步,就在这一年再度开启了。开启的方式,是通过棚户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大量的农民进入了县城,政府忙着建设安置房,碧桂园、恒大等地产商也开始布局,三四线城市的地产市场一片兴旺,地方政府手里再度掌握着充盈的现金,当初敢于“吃螃蟹”为地方政府垫资干活的人也拿到了自己的回报。
与此同时,随着三四线城市地产市场的火热,这些小城市们也尝到了举债建设的甜头,由此引发了对未来财政状况的过度乐观。基于对未来地产市场的预期,许多三四线城市也纷纷上马“生态新城”、“宜居新区”,由此园林市场再度爆发,东方园林等生态园林企业也广受资本市场亲睐。
三、2015“水十条”出台,涉足环保领域
2015年,被东方园林称为是“二度创业”。为何?因为随着地产市场对调控,三四线城区诸多对新城新区变得一地鸡毛。更最重要的是,这一年进入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过去的数年,因为经济的压力,中央下放了太多权力给地方政府,然而熟悉的情况再次发生了:一放就乱。2013-2015年间,中央全面开启了整治地方建设乱象,包括地方隐性债务、决策程序、招标采购。此时,许多地方风声鹤唳,官员们人心惶惶,许多新上项目就此搁置、旧项目的结算也成了烫手山芋无人理会。许多民营企业在这段时期,背负着资金和政治的多重压力,想必东方园林在这段时间也艰难异常。
而在此时,新的基建主题拉开了序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水十条”)发布了。由此,地方上再次兴起了环保建设的浪潮,毕竟历史欠账是很大的,忽然出现的蓝海,让许多企业都有了新的机会。东方园林一如既往的采取了较为激进的策略,搭建了全产业链生态技术平台,宣称要打造“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一体的产业模式。
在环保部的压力和中央宣贯下,环保项目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推进得力的地方基建项目,东方园林再次踩对了市场的节拍,熬过了2015年的关卡。只是此时的地方政府,已经和数年前那个“一把手”点头马上开干的地方政府,变的有所不同了。
2014年,《预算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15年1月1日全面实施。对地方预算的管理变得严格,同时对地方隐性债务也进行了严格的打击与管理。就此,地方政府再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小金库”了,也不能抛开预算随意的动用资金了。曾经被中央默许的举债权力,就此收回,只是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还陶醉在过去随意、宽松的环境里。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说:“政府总会有办法的。”
四、2016信贷宽松,PPP模式全面兴起
地方隐性债务被严格收束,但基建投资的压力仍在,此时,国务院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终于使地方政府有了一个合法合规的工具。此时某些政府付费的PPP项目,很难说和过去的BT项目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但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至少采用PPP模式可以完全清楚的统计基建投资的去向和金额,明面上的债务,总比暗处的要好。
PPP模式的爆发,也离不开那一年信贷宽松的环境,相信许多人还记忆犹新。那时候做一个PPP项目,不仅项目贷款容易落实,甚至资本金的大部分也可以靠融资搞定,也就是说一个10亿的项目,只需要投入1个亿就可以撬动起来。这样高的杠杆,对应园林、市政行业的毛利率,马上就让许多企业为之疯狂,这钱,也太好赚了吧!于是,这一年PPP项目迈入了狂奔。
而另一面,地方政府又有大事发生。2016年5月1日,我国全面实施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简单来说,营业税是地方税种,而增值税是中央、地方分成税种。虽然有着许多缓冲政策,但营改增的落地,让地方财政挪腾的空间几近于无:一头是预算法的严格管理,一头是税源信息的公开。
尽管许多企业在这一年醉心于数百亿的PPP订单,但是一小部分有远见的人发现了不妙的信号,伴随着财政体制的收紧,地方政府的权力开始了收缩。
五、2017成为龙头,融资悄然收紧
随着PPP模式进一步的发展,东方园林被冠上了PPP行业龙头的称号。这也难怪,仅2017年一年,东方园林就拿到了770亿元,增长幅度逾50%。这样的战绩,实属罕见,一家民营企业可以在短短数年内发展到千亿规模,实在让人敬佩。
拿到了订单,下一步就是融资,融资到位,才能开工,只有开工,才能获取那些PPP订单的核心利益:施工利润。东方园林比谁都清楚这一点,然而和过去一贯幸运不同的是,此时市场融资逐渐收紧的,不管是项目贷款还是资本金融资,皆是如此。
再厉害的融资术,也无法与整体的信贷环境抗衡,然而业绩高压之下,东方园林不得不迎难而上,订单只有吃下去才能变成利润,事已至此,也只能吃下去,至于成本,则不是那么重要。
然而在这一年的尾声,中央对于地方隐性债务打出了组合拳,对于PPP项目泛化、债务化的倾向进行了严厉打击,此外对于PPP项目的资本金问题也作为重点进行监管,资本金融资变得不再那么容易。由于PPP项目的前期流程较长,那些在年初制定方案、年底招标采购的项目,甚至出现了融资成本的倒挂,也就是说,企业不得不从施工利润中拿钱去贴补项目的融资成本。这一次,形式似乎变得不妙,尤其对融资难度高于国有企业的民营资本,甚至变得有点危险。
六、2018全面改革,地方权力已然关进笼子
如果说2017年融资只是收紧,那么2018年一定是市场的冬天。
这一年,不仅融资很难,更重要的是,金融监管日趋严格,银保监合并、资管新规、融资租赁管理划转银监会,都让过去很容易的事变得复杂。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进行了大量的机构改革,中央如是,地方亦如是。2018年6月,国税地税进行了合并,再次标志着地方财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于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的政策,则让地方财政与企业渐行渐远,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收得更紧了。
中央说,要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制度,那么我们也看见了,地方政府的财权一步一步在收缩,那权力呢?亦如是,已然被关进了笼子里。
于是这一年,那些依赖着地方政府的企业们变得尤为不好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世间之事,向来如此。
七、2019,黎明前最黑暗的冬天
2019年出,久违的宽松终于来了。然而,这次只是久旱逢甘霖,并不是洪水滔天,谁都明白,宽松不会持续太久。只是许多人还是很迷惑,宽松在哪儿?为何没有到我这里来?水长眼睛了么?
是的,信贷市场的水,向来是长眼睛的,哪里回报好收益高就往哪儿去,哪里风险高,那是坚决不会去的。所以在这四月天,我们看到了一幅奇景,有些人如沐春风,而另一些人依然瑟瑟发抖。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