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怿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ID:msyangteacher)
近期,某省级煤炭国企相继出现两次技术性违约;虽然最后都证明是虚惊一场,但仍然引起了很大的市场震动。并且,在今年这样的偿债大年,技术性违约并不是巧合,昨天发生的绝不是最后一起。
虽说技术性违约并未构成真正违约,但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不仅能够透视出企业本身现金流的紧张,还有许多背后的博弈与真相:
倒逼救助
今年两会期间,宏观政策再次强调维持稳定、不急转弯以及化解政府存量债务风险。但在今年地方债与城投债压力双高的情况下,谁家也没有余粮;但行政层级不高的地方可动用的各类资源都非常有限,即使勉强渡过了这次危机,后续还有债务压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解决。
既然迟早要出事,那么在危险的边缘进行一下试探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
先在市场搞点风声与动静,在最后一刻把资金汇出去但由于支付系统的关系没有到帐;就可以“打个擦边球”,既引起市场高度重视又没有真正出现违约。而引起省一级高度关注后,限制这些地方的问题可能就不再是问题;协调银行给一些省内额度的授信或者是在地方金交所进行一些融资,都能帮助这些濒临危机的地区续上命。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市场被吓得不轻;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发生。
最后一刻
和行政级别不高的地区要靠骚操作引起关注不一样的是,省属国企的待遇明显就要好的多,政治地位也高的多;特别是其相对庞大的债务问题,早就引起了高度关注,协调要求省属国企全力救助。
从宏观上看,在兄弟们的救助下,这些问题应该能够解决,不会出现违约;但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谁都不想出钱救助“穷亲戚”,这些用于救助的资金可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谁想掏自家的利润给别人呢?
所以,这些需要省属企业“凑钱”解决的债务就总会拖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想出这个钱,各家企业都在相互推诿,直到最后一刻实在不行了、眼看要出事了,才不情不愿的把自家的小钱钱交出去。
所以,出现技术性违约并不代表省里钱不够了,而是内部的博弈。即使兄弟单位们资金充足,也绝不愿意第一时间把自己的钱交出去。慷他人之慨总是容易,换作自己得有多心疼呀。
在地方债务风险指数提高,市场震荡加剧的时候,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债券托底回购的办法;在债券交易价格出现异常时进行回购托市,既是提振市场信心,也是变相减少债务压力。
但在这套回购债券的机制中,也存在一些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对于一些债务压力比较大的地区,通过技术性违约、在焦虑震荡时折价回购债券似乎也是一套非常可行的骚操作。特别是一些评级不高、已经很难在公开市场募集资金的主体;把当前要到期的债务以最低成本的方式解决掉,才是最重要的正经事。
从实际情况来看,技术性违约的背后是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今年的政府债务相关话题,仍然将是非常热门的领域。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技术性违约:博弈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