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洛洛杨
来源:大话固收(ID:trust-321)
中科金控、中科建飞接连陷入违约传闻,涉及多家信托资管公司;市面上顶着“中字头”,号称“央企融资”的项目不少,这些哪些是真央企,哪些是伪央企?国务院公布96家央企名单,再碰到“央企融资”项目,不妨多留个心,核实后再做判断。
每年总有那么几个项目,宣传文案上清一色的“**央企融资,国家大力支持产业”,小固跟投资者交流时,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疑问:这个项目怎么样?听说是高大上的“央企”,是不是挺安全的?
往往那些项目深究下去就会发现,真央企的少,“伪央企”的多。顶着“中字头”出来融资的企业,乍一看都有国资背景,称为“国家级***公司”,其实早已和央企没有关系。中字头企业不少,”如何区分“伪央企”?
小固就以目前正在违约传闻中的“中科系”和去年被称为“违约王”的“中城系”为例,为大家讲讲这里面的门道。
中科系连锁违约,中科建设、中科建飞、中科建发傻傻分不清
最近“中科系”麻烦不断。一边是连续违约,一边是华润接盘的传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小固为大家做个简单梳理:
2018年5月8日,华创证券发布一则《关于“华创中科金一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重大事项的公告》,按照合同约定,该项目本应于今年4月28日届满终止,但“企业受内部改制影响,导致中科金控无法如期进行资金流动性安排以及相应款项的划付”,触发违约;
5月10日,华创证券又发布《关于“华创中科金一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重大事项的第二次公告》,称“中科金控已于2018年5月9日出具承诺函,承诺将不晚于5月30日(含)前偿还上述信托贷款本金及相应利息”。
6月1号,华创证券再次发布公告,对“华创中科金一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主办人进行了变更,项目兑付仍然悬而未决。网上有传言成已兑付30%,但未有权威消息证实;
上述违约项目中,融资主体为“中科金控”,担保方为“中科建设开发总公司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为中科金控母公司。
中科系马甲众多,融资市场上常年漂着融资项目,中科金控违约出现后大家不免担心:这些融资方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一方违约是否会引发体系内公司出现连锁违约呢?
接上文,2018年5月9日,中科金控违约新闻出现后,同为“中科系”的中科建飞投资控股集团发布了新闻声明,称“我司与中科金控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虽同属中科建设开发总公司控股,实际控制人均为中科院行政管理局,但我司在公司业务经营、资金使用等方面均具备独立性,相关运作未受中科建设开发总公司影响”,“上述涉及“中科金控信托违约”的新闻未对我司日常经营、融资等各项业务造成任何不利影响,我司目前运营状况良好、融资通道畅通”。
不过一个月不到,即被事实打脸。据小固了解,有两家公募系的资管公司,分别给中科建飞融资3亿和4亿,6月20日的当期利息也将同时发生延期支付,如今尚在解决途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21日中科建飞的控股股东发生了变更,变更后的股东中科建发(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日期为2018-4-26,正是中科金控事情爆发的10天前。
图片来自启信宝
而中科建发最终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黄金海岸培训中心,这虽然是一家成立于1995年的老牌国企,但所属行业为“住宿业”,经营范围为:住宿、中餐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已经跟高大上的“中科院”没有实质关系。查看其控股的子公司,倒是五花八门,除了中科建发的母公司中科行发外,还分别有房地产公司、贸易公司、加油站、招待所、电梯维修,甚至还有农场。典型的“国企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违约王”中城建的国资面纱
中科金控、中科建设、中科建飞、中科建发、中科行发……有没有被这些“中科马甲”绕晕了?其实太阳底下无新事,基于同样的逻辑,我们再掀一下另一只 “中字头”黑天鹅中城建的面纱看看。
中城建全名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16年以来已经发生了13次违约,涉及金额达230多亿元,被称为“违约王”。究其违约源头,和中城建的股东背景变更颇有渊源。
中城建全名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根据之前评级机构的报告陈述,中城建的实际控制人为住建部,给的评级是AA+。其实即使在股权变更之前,中城建的实控人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只是住建部管理的社团组织的下属企业,几经改制后跟国资已经没有太大关联,但是依然打着住建部“业务指导”的旗号,竟然也让央企面纱迟迟没有摘下。
2016年4月25日,中城建发布公告,宣布实际控制人变更,原控股股东中城院持股比例由100%降至1%,剩余99%由北京惠农基金持有,突然丧失“央企”光环,变为一个由多家银行所控股基金的持股公司;
4月26日,联合资讯评级公司将公司列入可能下调的评级观察名单;
6月20日开始市场传言其试图违约,7月21日中城建正式发布违约公告;
自此,中城建开启了长达一年的违约历史,至2017年年末,共发生了13次违约,涉及金额达230多亿元,违约金额超百亿;
因股权变更深陷违约浪潮后,中城建仍然想通过股权变更再度恢复国企身份,重获投资者青睐:
2016年8月11日,中城建集团发布公告称,北京中冶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冶投资)已完成对中城建集团51%股权的协议收购。
截至目前,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1.05亿元,中城建国际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控股49%,北京中冶投资有限公司控股51%。
前者实控人“中国城市建设”是一家注册在香港的“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国际有限公司”,股东情况不详,不过香港企业名字可随意戴高帽已是常识;而后者北京中冶背后的实控人,叫做冶金人才资源开发中心,是冶金工业部的一个人才服务机构,跟“央企”已几无关联;但中城建凭借这层暧昧关系,还是再次暗戳戳的戴上了国资面纱。
据小固观察,目前市面上中城建的信托资管项目已不多见;但还有不少中城建旗下子公司或XX局融资项目在发,投资者应注意识别。
“中字头”注水量大于含金量,国务院公布96家央企名单
中科系也好,中城系也罢,相关信托资管产品发行的时候,“央企”总是一个绕不开的噱头。同样类似情况的还有中外建、中青旅等等,早已跟央企差了十万八千里,如果不仔细追究下股权结构,可能就不小心遇上了这类“伪央企”项目。
管理部门也并非完全看不到这种情况。2015年9月,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董事长孟凤朝向总理做报告时曾说,中国铁建一共有700多个子公司,其中有200多个是为了投标注册的“空壳”。这还只是中国铁建一家的情况,另外95家央企以及各部委关联的企事业单位,下面有多少打着幌子的空壳企业有多少,恐怕也是难以知晓的。2016年年初开始,央企处理僵尸企业正式开展,国资委给出的时间表是: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主体任务,到2020年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
话说回来, “中字头”伪央企项目是不是就完全不能投资呢?这就又是另一个命题。如果遇到现金流向好、业务运行健康的融资项目,当然也还是有投资价值。小固想强调的是,打破刚兑的新常态下,去除种种噱头、光环(例如央企、国企、政府兜底、银行托管),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底层资产,才能切实保障投资安全。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大话固收”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