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
“招商引资、扶持产业”是当下全国地方政府都在积极筹谋、运作的业务。这既是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大方向;也是地方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但是,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发展产业面临着许多问题。产业投资是长期投资项目,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育和积累,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回报。在产业不断升级发展的如今,产业投资所需要的规模和时间都在不断增加,这使得产业发展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努力,还需要政府帮扶一把。
因此,在许多产业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进行政策配套、税收优惠、土地配套已是常规措施;但是近年地方财政逐渐吃紧、很难给予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模式——产业勾地
即以发展产业为前提、配置一定的经营性土地,用土地开发的增值来平衡产业开发前期的投资。从培育产业的需求上来说,这样的做法倒也无可厚非;但在一些地区,产业勾地模式的发展却慢慢背离初衷,越来越像房地产开发。
地产商转型产业投资商
随着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使得地产行业的竞争日渐激烈。与此同时,长期持续的地产调控也给房企带来了莫大的压力;重点城市价格受到严格管控、三四线城市的去化周期漫长、融资成本高企,让房企们纷纷“转型”、谋求生路。
于是就有不少地产商“转型”产业投资商,以发展产业为名进行“产业勾地”。在这种模式下,既通过投资产业规避了地产融资的诸多限制、为集团带来更充沛的现金流,还可以拿到低于市场价格的住宅用地获取利润。至于产业本身,倒显得并不重要。
从这样的产业勾地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怎么转型,房地产开发始终是地产商的根本;产业投资不过是一顶帽子,从未成为项目的核心。
“风口”产业之不靠谱
地产商投资产业,虽然是奔着融资和住宅用地去的,但多少还能看见产业,至少还有个园区能够投产。另一些新兴“风口”产业,如新能源、生物医药、大数据产业,则要魔幻的多,甚至出现不少烂尾现象。
“风口”产业的一大特征就是行业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优势,也无法探究企业在行业中的真正地位。既然地方政府无法鉴别产业发展的前景和企业真正的质量,自然是乱象丛生;与此搭配的产业勾地更是存在转手倒卖的现象,最终只剩一地鸡毛。
虽然过去两年已有多个风口行业、企业走下神坛,但类似的故事仍然在各地不断上演;地方政府也颇多无奈,在全国普遍招商的情况下,想要找到好的产业落地,真的非常不容易
那么,到底有没有合规的、真正有利地方发展的产业勾地呢?其实是有的,但这些项目都有一个普遍现象——真正适合大部分地方的产业实际上都并不那么高大上,只是踏踏实实的、并不陌生的各种实业罢了。
真正能做好产业的企业实际上有且只有一种特征,那就是聚集产业、做好主业;什么都想沾、不断追逐风口的企业是做不了行业龙头、获得产业发展红利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真正能发展实业的企业确实需要政府支持,但土地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选项、并不是必选项。因此,产业勾地是可以的,但产业的序列永远需要在土地之前;一旦本末倒置,这件事的发展可能就不如预期的那么顺利,或许还会为地方政府带来风险。
从支持实业的角度上来说,地方政府也完全可以通过把土地出让的收益注入、成立地方政府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基金入股增资的方式扶持企业发展。这种模式对企业、地方政府带来的收益可能还更大;在《政府投资条例》不断完善的今天,变了味的产业勾地模式或许很快就将走到尽头。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产业勾地,究竟是产业还是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