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怿
随着稳增长与基建投资的压力越来越大,距离城投“松绑”的时间点也越来越近;毕竟在当前的体制下,转型中的城投仍然具备特殊的作用,是地方政府投资与调节地方经济不可或缺的平台。
尽管当前的制度环境与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潜在的债务风险仍然箭在弦上,但我们仍然可以推测出几种放松城投、实施项目的模式,很有可能在并不遥远的下半年成为现实:
放宽盘活存量资产门槛
城投运行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债务期限与现金流的极端不匹配,使得日常运转必须依赖借新还旧或融资行为,一旦债务压力较大或融资收紧,那么很快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城投长期融资建设形成的大量固定资产很难变现或不能产生与还款相匹配的现金流,因此想要适当放松城投、并且不新增地方隐性债务,完全可以通过放宽盘活存量资产的准入门槛,通过市场化资金以及机构资金的进入,来解决城投当下的燃眉之急,也解决新增项目投资中的“资本金从哪来”的问题。
在5月11日的国常会上,就提到了“通过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方式,盘活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以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和扩大有效投资、降低政府债务风险”;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猜测,未来针对城投发行基础设施REITs、通过存量资产发行类REITs或ABS,将出现明显的放宽,针对金融机构也将有新的意见出台,为下半年的新增基建投资,做好相关储备。
扩大地方隐性债务范畴
城投债务之所以能够长期、高速扩张,自然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地方政府信用,也保持了许多年的公开市场刚性兑付。在过去几年的改革与债务风险治理中的重头戏,就是逐步确认城投债务中的政府隐性债务,并进行认定、置换与相关处理;纳入政府债务管理的,自然可以进行相关的债务置换,以此来降低城投的债务压力。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过去几轮的债务认定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城投潜在的债务压力,而是把很大一部分隐性债务推向市场,使得潜在的违约风险逐步提高,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城投风险越来越大、新增融资越来越难。
因此,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存在进一步扩大地方隐性债务认定的可能;通过加大债务认定的规模,减轻城投的市场化债务压力,让地方政府负起应负的债务责任,减轻潜在的债务风险。如此一来,新一轮的债务置换将有效减轻城投的债务负担,未来的新增融资也将更加便利,积蓄已久的地方债务问题也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解决,可谓一举多得。
新一轮政策性金融扩张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提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是地方城投非常重要的资金来源;过去央行也曾给政策性银行提供过特殊政策,以实现资金的定向支持。在当前的环境下,这一举措也很可能被再次呈现,并通过新的政策框架再次大规模推广。
如租赁住房、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以及县城城镇化,都可以作为政策性金融定向支持的舞台,投资规模、资金周期的弹性也将远超过商业性机构的支撑,完全可以助推新一轮基建项目的落地。
在新一轮投资的召唤下,城投松绑是长期必然,只是方式方法,会跟随时代一起进步。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松绑城投的几种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