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怿
随着新一轮基建的启动,经历了一段时间艰难岁月的地方政府与城投公司又燃起了希望的曙光。不过,随着改革的推进与大环境的变化,想要抓住难得的机遇,也需要在项目实施领域、实施方式上做好准备,新一轮发展自然也有新的游戏规则:
紧抓核心领域,做好项目储备
当前新一轮基建的启动,既是为了维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是为了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推动疫情过后的经济复苏;因此地方政府与城投必须根据政策文件的引导精神来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以便后续申请地方专项债券、申请专项银行贷款或者发行企业债券。从实际情况来看,核心领域的重点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以此来推动各地的经济循环,也是激发各地区的投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各地根据自身现状以及功能定位,推动新一轮项目的建设、结合发展规划实现目标
位于大城市及省会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区,应当根据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特别是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疏解转移的目标,发展交通链接项目、产业共建园区以及承接公共服务的功能转移。在此过程中的地方城投公司应当推动重点区域的片区开发项目,灵活使用地方专项债券、市场化运作等模式,抓住阶段性的城镇化红利;
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应强调抓住自身优势,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围绕优势产业推动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业的升级项目。城投公司应当通过市场化模式积极引入行业龙头、具有行业运作能力的社会资本方,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模式在地方优势领域的合作共建,既能进一步推动区域发展,也能帮助城投公司进行真正的转型;
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区,应当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区域内的地方政府与城投公司,应当进一步挖掘乡村振兴项目、“三农”领域的潜力,积极申请涉农、乡村振兴领域项目资金;
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应当发展适宜产业和清洁能源,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同时,也应当抓住“双碳”与绿色发展政策带来的红利,积极以生态发展、EOD概念储备项目,以便获得后续支持。
二是全面推动公共服务升级,以此来推动新一轮就业,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这与基础设施领域的“补短板、强弱项”,以及新基建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城投公司应当进一步通过市场化模式参与到地方教育、医疗、住房、环卫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项目中去。这些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不仅存在扎实的需求,也存在较为清晰的运作模式以及预期性收入。既可作为地方专项债券项目进行申报,也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模式进行承接。
在“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当下,如今项目储备工作的好坏,实际上就决定了下半年地方政府与城投公司的工作成果;必须抓住核心、深入理解城镇化与公共服务领域,这是项目储备与资金申报的关键。
理解规则变化,更新实施模式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游戏规则,过去的基建大潮是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为核心背书,但在地方政府债务、城投债务已经积累到较高水平的当下,这一条路已经走不通。所以我们能看到,尽管稳增长正在面临较大压力,但针对城投的信用融资并未有明显的放开,如今的项目储备、资金申请以及投融资工作,都必须以项目预期的收益为核心,才能顺利实现。这就意味着,储备项目要能够成功落地,必须更新实施模式,才能满足当前的政策性要求
因此,当前的项目储备与城投工作规划,必须将项目投入与未来收益进行挂钩,将不同类别的项目依照市场制度的变化进行融合。如旧城改造、城市公共服务提升以及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必须打包为“城市更新项目”,才能满足项目收益自平衡的要求进行运作;同理,乡村振兴类项目也必须融入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以及农业产业园等领域项目,才能实现有效运作。
对地方政府与城投来说,如何重新理解不同的领域与行业、改造升级既有的实施模式,就成为了项目成败的关键;只有理解了项目必须以未来自身收益才能满足申报要求,并依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运作,才能完全规避时刻出现的政府隐性债务红线,才能得到资金与资源的支持。
留给地方政府与城投公司的准备时间已经不多,把握当前的时机与窗口期,是决定未来五年地方财政与城投发展命运的关键。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基建大潮在即,城投公司如何把握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