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云峰
来源:新金融琅琊榜(ID:finrank)
在一定程度上,从企业的偏离到监管的纠偏,本身就是一次良性的互动,也是新生事物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不要浪费一次好的危机,对蚂蚁如此,于监管亦然。
作为蚂蚁集团金融业务整改的重头戏,花呗、借呗的品牌隔离尘埃落定。
11月24日,花呗发布公告显示,花呗正式启动品牌隔离工作:花呗将成为蚂蚁消金专属消费信贷服务品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消费信贷,将更新为“信用购”类型的服务。
就在不久前,同属蚂蚁消金的借呗也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更新至“信用贷”页面展示。
自一年前暂缓上市以来,在监管“领航”之下,蚂蚁集团的整改动作频频:下架银行存款产品、主动压降余额宝的规模、消金公司成立、花呗上报征信、花呗借呗启动品牌整改,等等。
曾经一度“偏航”的蚂蚁集团逐渐回归航路。在此过程中,蚂蚁的扩张步伐有所放缓,也牺牲了一些短期利益,但同时,收获了更高的发展质量,以及更可预期的未来。
这也意味着,中国政府近年来所探索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取得显著成效。不管之于蚂蚁还是全行业,无疑都是幸事。
品牌隔离
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是蚂蚁集团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业务,也是主要营收来源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末,蚂蚁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贷款余额为2.1万亿元,其中消费信贷余额17320亿元;去年上半年,微贷科技业务收入285.86亿元,在总收入当中的比重达到39.4%,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不过,随着消费金融行业整体环境的变化,该项业务面临越来越多的监管压力,因而成为整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今年6月3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按照整改方案,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金开业6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金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
根据花呗此次发布的公告,花呗将成为蚂蚁消金的专属消费信贷服务品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独立审批授信的消费信贷服务将以信用购的名义对外展业;二者的免息期保持一样,仅可用于消费,不可取现。
除了品牌隔离,花呗与信用购在产品定位上也有所区隔。未来花呗将整体遵循小额、普惠、分散的原则,主要满足用户日常的中小额消费需求,大部分用户的额度在1万元以内;信用购可以满足用户更高的额度需求,授信额度一般接近用户原来的花呗额度。
据了解,目前部分用户的花呗已经更新为花呗和信用购,未来这一工作将分批、逐步覆盖到更多用户。
对用户来说,这种品牌隔离带来的影响很有限。在体验方面,花呗、信用购服务在免息期、查账、还款等核心体验上保持一致;费率方面,花呗公告介绍称,信用购的费率将保持稳定,未来其费率由金融机构独立审批和确定,同样会遵循普惠原则,尽可能让利用户。
借呗与信用贷也是如此:在品牌隔离过程中,用户的服务体验不会受到影响,开通、查账、计息等核心流程不会发生变化。
总而言之,通过品牌隔离,花呗、借呗与其他金融机构独立运营的消费信贷产品形成了有效区隔,有助于用户更充分地了解服务提供方的信息,避免品牌混同,也有利于蚂蚁平台消费信贷业务的合规、有序发展。
回归航路
走得太快,就容易偏离最初的航向。
客观上,监管介入起到了“领航”的作用,是一次促使蚂蚁回归航路的契机。
过去一年里,蚂蚁集团围绕风险纠偏强化合规,正视平台责任强化消费者保护,紧锣密鼓的整改成为主旋律,平均两周就会有一个新动作。
2020年12月,蚂蚁集团率先主动下架了互联网存款类产品。这是在12月15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再次谈及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存款问题后,首个下架存款产品的互联网平台。
随后,今年1月,蚂蚁集团积极响应即将施行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的持牌要求,将支付宝保险平台的运营主体转移至蚂蚁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2021年以来,蚂蚁集团的整改动作还包括:宣布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申设个人征信公司,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将借呗、花呗全部纳入消费金融公司;完善公司治理,遵守公平竞争的法律规则,规范关联交易等。
值得一提的是,据天弘基金半年报披露,截至6月30日,天弘余额宝最新规模为7808亿元,环比一季度降幅达19%,甚至低于2016年同期。近几年来,蚂蚁一直在主动压降天弘余额宝的规模,并且自2018年5月起开始面向基金行业开放,陆续接入29只货币基金。
蚂蚁集团也积极推动开展支付行业的“互联互通”。截至10月份,支付宝已向银联云闪付开放线上场景,首批覆盖85%淘宝商家;在线下,支付宝与银联云闪付在包括北京、天津、广州等全国多个城市已实现收款码扫码互认,计划明年3月份覆盖全国所有城市。
此外,从去年底至今,花呗、借呗已经采取了多种手段,帮助用户强化负债管理意识。其中,今年9月,花呗上线“理性账单助手”工具,截至2021年11月上旬,其用户数超过3500万,累计发送消费提醒超过7000万条,用户平均账单金额下降5%。
透过上述整改动作可以看到,一度“偏航”的蚂蚁回来了,这既体现了蚂蚁集团自身的纠错能力,也彰显了中国监管层的智慧。
放眼全球,金融科技依然方兴未艾,而金融科技监管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在一定程度上,从企业的偏离到监管的纠偏,本身就是一次良性的互动,也是新生事物成长过程中的必然。
不要浪费一次好的危机,对蚂蚁如此,于监管亦然。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新金融琅琊榜”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蚂蚁回归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