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信三公子
来源:政信三公子(ID:whatever201812)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一)
年底了工作忙,顺路回访了些客户,以及和当地的读者进行交流。
不知不觉,从严控隐形债务至今,已经快3年了。这三年,城投公司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城投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们,都有着怎样的思考呢?
简单谈一点最普遍的看法。
我熟悉的这些城投公司,随着严控债务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和趋势,随着非标逐渐渡过了集中到期阶段,随着上级财政和国有大行对地市区县的化债支持力度加大,城投公司所面临的,已经不再是生与死的问题,而是发展的问题。
发展的问题,简言之,就是缺少好项目。
对地方zf来说,对城投公司的撤并重组已经摆上日程,有增量项目的城投必将脱颖而出,成为支持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而没有增量项目但只有存量债务的城投,逐渐沦为空壳,包袱这种东西,不管是通过行政手段还是市场手段,该甩就要甩。
对银行来说,通过我和十几位分行行长的交流,他们并不缺钱,也想继续加深与城投公司的合作,但是,缺的是找不到好项目。很多平台公司,手头就那么仨瓜俩枣十来个项目,换着马甲来来回回地包装着融资,实在是看不下去,也不敢继续冒合规风险来撸了。
对于城投公司来说,如果没有增量项目而只有存量债务,那么就不是小甜甜,而是过气的牛夫人了。一家城投公司几十号人,如果无事可做,自然也没钱可挣。城投公司董事长焦虑的睡不着,生怕哪天就被扔到边缘部门的闲职上赋闲养老了。
那么,有没有好项目呢?怎么包装出好项目?
好项目不是闭门造车来的,要和本地的产业基础和社会需求进行接合。这就意味着,那些经营性的好项目,要考虑真实的自平衡问题,单体项目都很小。因为规模大了就算不过来账。
这也意味着,运营方是紧缺的,而施工方是过剩的。在政信业务领域,城投、金融机构和施工企业,都是玩期限错配的路子。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项目,要有充足的现金流,才能撑得起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才能稳控住分包商和材料商,才能把规模庞大的员工队伍给养起来。
以至于到现在,某些施工企业去接项目,已经不考虑赚钱了,少亏的就干,甚至不大亏也干。就是为了获取现金流,希望撑住,熬到下一个基建繁荣周期。
现在爆雷的集中在产业类国企,比如华晨,比如永煤。那些建工类国企,暂时靠着保理、票据和供应链来续命,但这些权宜之计能维持多久,判断不好。
那些搞创新型自循环的行业和企业,日子都不好过。
建工企业,尤其是那些和地产结合起来的建工企业,把地产的资金压力转嫁给建工企业,再靠保理票据供应链来给建工企业续命。
这种自循环模式,一但地产业务崩坏,建工企业必然会火烧连营。同理,产业新城的隐患亦如是。
就像之前的段子,上行周期的电梯里,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还是趴着,都能到达高处,然后总结出一套套的“创新模式”。下行周期里,所谓的“创新模式”,开始被证伪了。
(二)
周小川新写了篇文章,核心内容是:
“通胀既是央行观察经济金融状况的终极变量,也常是一个中间变量。传统的通胀度量会面临几个方面的不足和挑战:较少包含资产价格会带来失真,特别是长周期比较的失真;以什么收入作为计算通胀的支出篮子;劳动付出的度量如何影响通胀的感知;基准、可比性和参照系。”
如果觉得上面这句话有些拗口,周小川还举了个浅显易懂的例子:
“美国,目前有不少中部地区的白人对生活很不满意,他们谋求变革,造成美国政治和选举方面有很多的变化。
一个因素就是中部的美国白人不觉得比上一代人过的更好,这需要用房子、车、教育、医疗、养老等长期支出来进行综合衡量,这种比较是长期性的。”
也就是说:
他喵的!为什么CPI可控,PPI景气的背景下,但大家伙儿虽然工作越来越努力,但是生活却越来越辛苦?
这篇文章写的特别好。如果非要给这篇文章归个类,可以叫:
退休后就说真话系列。
(三)
几大银行陆续叫停了贵金属交易,市场震惊!其中一个因素,是有投资人通过PF银行导流的第三方贵金属理财,损失了688万元。
具体如图:
这家打着PF银行来割散户韭菜的APP叫黄金大师,具体介绍如下。
看到新闻,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因为,里面提到的师晨冰,我认识。
贵金属交易的市场波动是很大的。当年,师总在我的一位很敬重的老大哥手下从事黄金交易,后来亏了一大笔自营的钱。老大哥让师总走人。
有一次,和老大哥一起吃饭,他评价道:
师总的能力是有的,我也给了他机会。能证明自己,就留下,证明不了,就走人。
师总在的这段时间,市场不好,出现了亏损,确实没有办法。拿市场和我说事,也有道理。但是我不看这个,亏了就是亏了,市场不好,不是亏钱的理由。
判断一个人的投资能力,既要看他在牛市的时候挣多少钱,也要看他在熊市的时候会不会打平,或者少亏。
这番话给了我特别深刻的启发和警示,最近几年,市场上,很多网红的征信产品陆续出现了逾期,大量的金融机构和投资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这是市场的问题?
还是个人的问题?
所以这几年,我头发白了一大片,但好在没负所托。论起催收来,厚脸皮的自夸,在整个市场上都是佼佼者之一。
支撑自己的除了责任和良心,还有就是老大哥这番话:
市场不好,不是亏钱的理由。
与在行业下行周期里的同业兄弟们共勉。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政信三公子”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当“金融创新”开始被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