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怿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ID:msyangteacher)
随着恒大等房企陆续陷入流动性危机、土地出让市场格局转变,地产与土地财政的“黄金时段”已然落幕;房地产行业标志性的“高杠杆与高周转”成为往事,土地财政给地方政府带来的红利正在褪色。
那么,未来的“后地产时代”将会有哪些特征,土地财政又将如何转变、影响地方财政的可用财力呢?
告别高杠杆的地产
从各路房企的倒下来看,并不是他们投资的项目出了问题,关键在于对地产金融化的遏制举措,逐渐迫使“高杠杆、高周转”的房企们降低负债率;并且随着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整治,房企的融资渠道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这使得房地产开发的毛利润与融资成本间的差距日渐缩小,依靠高杠杆获得超额利润的打法不再可行;并且在融资受限程度逐渐加大的情况下,房企的偿债压力指数级增长,最终使得此前累计的问题集中爆发,不可一世的帝国轰然倒下。
在这一轮地产危机集中爆发后,我们应当意识到,无论是降低地产金融化的程度还是当前恒大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未来针对地产企业的融资限制将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尤其是针对“高杠杆”运作模式的监管将再次提升,促使房企保持正常流动性水平与资产负债率运转,过去的野蛮打法已经彻底成为过去时。
因此,未来地产项目运作的周期将逐渐延长,杠杆率也将大幅降低;高速城镇化发展的红利已然不再,“房住不炒”将成未来的主旋律。这意味着当前的地产行业格局将迎来深刻的变化;从过去的规模为王、抢占市场占有率,转向稳健运作、可持续发展。
当地产的浪潮褪去,活下去,就成为了房企最重要的事。
城镇化转向“求质”
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高杠杆、高周转”都脱离不了高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但如今城镇化已经从“求速”转向“求质”,高速城镇化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就决定了未来的地方发展格局与地产行业发展也将随之转变,开发思路必须同时升级。未来的城镇化会呈现出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将成重点。在提升城镇化质量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对旧城地区、城镇老旧片区进行升级改造;其中自然涵盖大量拆旧建新、改造升级、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内容。这类项目的收益相对明确,且能够覆盖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质改造工作,也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支持方向;
二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如今的城镇化已经从“面”转向“点”,哪些点需要加强,自然需要跟随人口流动的趋势来确定;在一些人口流入的重点地区、人口密集地区,仍然有较强的城镇化推动力,并且在“房住不炒”的要求下,遵循市场规律、满足居民需求,也将是重点任务;
三是新基建下的都市圈、城市群格局。在新基建与新的发展轴下,省会城市周边建设都市圈、各区域发展城市群将是重点工作,并且发展格局也将与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升级高度结合。这意味着大城市周边仍然有产业与城市发展并重的区域,且将随着交通轴线向外延伸,创造新的产城生态。
因此,地方政府与地产行业应当共同转变思路,以新思维看待未来的发展格局,围绕新的城镇化目标开展基础设施和相关建设工作。
新时代的土地财政
那么,离开了高周转、高速度拿地的节奏后,土地财政又将何去何从?地方政府投资发展的资金从哪儿来?地方债务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如今的宏观政策,将引导地方政府向以下几个方向转变:
一是将收入与支出统筹管理,转变基础设施的投资思路,将土地出让收入与基础设施投资在收益平衡的前提上挂钩,达到不新增负债、减少地方债务负担的诉求;
二是通过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拓展多渠道的收益模式,既可以通过既有土地变性、增加容积率的方式来增加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渠道,也可以采用市场化模式、以地方国有企业参与运作的方式,共享开发收益;
三是新的地方税种已经在路上,财产性税收的落地速度正在加快。并且随着周期的调整与发展,地方财政的收支格局有望得到改善;当前地方债务处置的焦点仍然在于风险管理与优化债务结构,以更长的周期来看待债务问题。
新的时代,必须要用新的思维来看待问题。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后地产时代,土地财政怎么办?